屯門醫院不勝負荷 醫患同受累

欠缺規劃 屯院壓力有增無減

屯門醫院長期「爆滿」,高峰期甚至要把病床放到走廊。(《明報》提供)

公立醫院的診症時間過短一直為人詬病。立法會文件指出,醫管局曾於2008年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合理診症時間,但報告至今杳無音訊。今年十月有議員於立法會會議上追問報告下落,但醫管局僅以「相關研究較難處理」作回應。

人手不足,醫療需求卻不斷上升。屯門醫院作為新界西聯網唯一的全科醫院,服務超過110萬人口。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屯門區較多基層市民,加上近年人口急速老化,長者所佔的人口比例由2011年9.7%升至2016年14.8%,大大增加了公營醫療的負擔。

黃任匡認為問題根源在於政府欠缺長遠計劃,更形容今年初落成的天水圍醫院是一場「失敗的鬧劇」。

本年一月啓用的天水圍醫院,提供八小時急症室服務。黃任匡表示,從急症室病人的角度看,問題的確得到舒緩,因為「多了一個門口排隊」,輪候時間必然減少。但對屯門醫院的醫護人員而言,新醫院反而令他們百上加斤。立法會文件顯示,當時天水圍醫院計劃85%醫護人員由屯門及博愛醫院抽調過去,只新聘少數人手。醫管局稱,因應天水圍醫院的啓用,新界西聯網額外聘請了超過300人,但未扣除行政和清潔等非醫護人員。

同一時間,天水圍醫院未有住院服務,卻吸引更多市民使用急症室,經急症室醫生診症後有住院需要的病人,要轉往屯門醫院或博愛醫院,令兩院百上加斤。「被人罵就開醫院,但(政府)不會思考,沒有規劃。」黃任匡批評政府興建天水圍醫院不過是用來回應公眾和立法會期望,未有考慮長遠的人手安排,以及整個新界西聯網的規劃。根據醫管局2017-18年度工作計劃,天水圍醫院計劃於17/18年度延長急症室服務由八小時至十二小時,但未有列出相應人手增加的有關數據。

聯網資源分配不均

醫管局曾於2015年7月督導委員會的報告承認,各醫院聯網資源分配不均。以各聯網的人均醫療開支作比較,新界西居民所得人均醫療開支低於全港平均水平,僅為港島區居民的一半。立法會新界西議員兼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郭家麒解釋,早於1991年醫管局成立前,屯門醫院已獲發較少資源;設立聯網後,資源並沒有重新分配。現時各醫院根據上年度所獲撥款作基數,再按整體升幅上調撥款,造成「富者仍然富,貧者繼續貧」。

屯門區議員朱順雅坦言,即使曾在區議會提出改善屯門醫院的要求,但最後資源分配仍掌握於醫管局管理層手上。(江晉瑩攝)

屯門居民深受其害,屯門區議員朱順雅指,街坊稱屯門醫院為「地獄醫院」,害怕「有命入無命出」。但她無奈道:「醫管局是獨立王國,很難監管,最多是給它壓力。」即使民間和議員提出意見,最終資源分配的權力仍掌握在醫管局管理層的手上。

針對屯門醫院的資源分配不善,醫管局回應本刊指會適當增聘各職系人手,並參考地區人口結構,規劃聯網發展,但未有具體交待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