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香港尋新生 越南難民憶當年

船民或難民會在營內自製武器。(陳芷琪攝於香港懲教博物館)

挑起毆鬥 移民歸家皆不得

現年48歲的 Huynh Van Ha(阿旺),在1984年偷渡來港。當時他只得15歲,隻身跟着幾個同鄉來港,並居於芝麻灣的船民中心,到1998年再遷至屯門虎地的難民營。

阿旺略懂廣東話,他說當時難民營的看守員教他們廣東話,他們又反過來教他越南話,互相學習。(孔紹岐攝)

阿旺指,他身無分文,但營中一位越南男子每天都問他要錢。後來,那男子更威迫阿旺的友人打劫賺錢。阿旺見狀後怒上心頭,便號召另外兩名同鄉朋友圍毆那男子,結果被警察拘捕,雖然後來無罪釋放,但澳洲移民當局以阿旺挑起打鬥為由拒絕其移民申請。

阿旺於1995年申請回越南,但因居留在港過久遭當地政府拒絕,他只能滯留在港。及後他於工作上與人爭執,幾次進出監牢,兩年前開始露宿於深水埗通州街公園。他說,早知今日,當初就不來香港:「如今越南不願接收我,我也沒有辦法。」阿旺的家人現居越南,來港至今三十多年的他有家歸不得,只以電話與家人保持聯絡。

營中辦報 示威反對甄別政策

當年在難民營內,有神父帶教友做越文彌撒,恆常聚會的教友,留港的便組成了在港越南人團體。直至2000年,1,400名越南船民,獲准以難民或船民身分留港定居。主席阮海晴現年45歲,生於北越,1989年與十多個親戚順利乘船至香港。當時她中七畢業,已獲醫學院取錄,但由於越南環境混亂,故決心逃走。她憶述船民中心猶如監獄,每天都有爭執場面,每人會獲分配一個號碼,職員會叫她「34203」。船民活動空間小,營房內整齊排列一張張三層碌架床,高峰期曾有數百人擠在一起。營房衛生環境惡劣,老鼠、曱甴肆虐橫行。

阮海晴指船民中心生活苦悶,後來白石營的船民得到非政府組織的贊助,籌辦月刊《自由雜誌》,供船民中心內二萬多名船民閱覽。當時她擔任雜誌的編輯,月薪180元,負責翻譯營外報紙內容,又藉著創作詩文訴苦。

阮海晴現為在港越南人團體主席,團體成員多是當年得以留港的越南難民或船民,以女性居多。當時不少香港的士司機與營內越南女性相戀,繼而結婚,她們遂因婚姻而留港定居。(姚宛廷攝)

港英政府在1988年開始實施「甄別政策」,把來港越南人分為「難民」及「船民」,並評定後者為非政治迫害的難民,須被遣返越南。阮海晴本想移民到法國,但卻被確認為「船民」,只能等候被遣返。

她指大多「船民」都對「甄別政策」非常不滿,在營中連同其他《自由雜誌》的編輯發起連串示威,召集其他人在營內遊行,叫喊「救救我們」等口號。她憶述,她住在萬宜羈留中心時,每一至兩個月就有一班「船民」被遣返,很多人因而吊頸自殺及?手,寧死也不回越南。但即便有人自殺、絕食或自焚,港府仍無動於衷,阮海晴說:「好傷心,他們冒生命危險來香港,為了逃避共產黨,但又被困住,走不出去,好心痛。」最後,她上訴多次,終獲難民身分,在港生活至今。

繼續閱讀:

問題太多 以人道方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