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香港尋新生 越南難民憶當年

[R-slider id=”23″]

問題太多 以人道方法處理

前保安局局長黎慶寧指越南難民問題是一個好機會,讓當時政府的行政機關實習危機管理。(姚宛廷攝)

前保安局局長黎慶寧曾負責處理越南難民潮。他指當時湧入的難民太多,政府經常要面對突發問題:「很多時候一個電話打過來便要決定。」1979年2月,近3,000名越南難民乘坐天運號抵港,當時難民營和英軍留下的軍營都擠滿了,難民無處容身,後來監獄署(現稱懲教署)在一天內清空芝麻灣監獄的囚犯,用作安置難民。根據《The Cambridge Survey of World Migration》,高峰時一年曾有超過68,000名難民來港。人數過多,政府更曾在屯門租用兩幢十多層高的工業大廈,稍解燃眉之急。

 

多個越南船民或難民營中有無國界醫生提供診症等免費醫療護理服務。(無國界醫生提供)

同年年底,天文台預測八號或以上颱風將至,幾百艘破爛小船停泊在本港西面檢疫碇泊處等待上岸。可是,當時越南被聯合國衛生署宣布為鼠疫區,故衛生署檢疫規則制訂,船民上岸前需待在船上自我隔離一星期潛伏期。要在船民生命威脅、疫症擴散隱憂的兩難之間抉擇,黎慶寧選擇讓他們上岸:「你沒有辦法,難道你任由他們死亡?」當時只好送他們上岸後,立刻用藥水替他們洗頭、沐浴更衣及進行體檢。

面對龐大的難民數量,當時英國政府簽署一項處理越南難民問題的國際協議。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在英國政府代表的同意下,將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大批難民蜂擁而至,港府在接收難民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認為要解決問題,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遣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