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員罷工血汗史

罷工取得勝利 含政治誘因

為何海員大罷工在資方和政府的強硬態度下,仍然取得勝利?原來當時身處廣州的孫中山先生,動員國民黨屬下的工會支持罷工,給予工人經濟援助,藉罷工去抗衡港英政府,成為最大的力量來源。

黃國健認為廣州的支持和工會(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的周詳計劃是箇中原因:「海員工會之前已派人到廣州成立一個罷工總辦事處,並事先取得廣東省各工團的支持,設立了宿舍、飯堂,令罷工工人有地方暫歇、有飯吃,(罷工)才能支持這麼長的時間。」他補充,當時的工會組織――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雖然鬆散,但卻能有計劃地組織整個罷工活動,除在廣州成立總辦事處,又爭取到孫中山先生及廣東省政府的支持,前後借給海員的經費高達十萬元白銀,讓工人能夠在罷工時有個安穩的落腳點。

而郭錦華則認為罷工成功與工人的團結有莫大關係:「如果我們工人不團結一起,資方就會逐個擊破,唯有一起要求才變得有力量。」雖然政府出動到軍警戒嚴、拘禁,最後更開槍鎮壓,但罷工勝利啟發工人只要團結齊心,就不需任人宰割;通過鬥爭,權益是可以得到維護的。

抗爭方式已改變

海員大罷工以後,海員工會持續發展,亦啟發香港改善勞工權益。六、七十年代政府成立勞工處,並制定了勞工法例,如僱傭條例及僱傭補償條例等,這些我們現今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勞工權益,其實都是自海員大罷工後逐步建立的。

工人的基本權益逐漸得到確立及保障,以往只能透過罷工來爭取應得權利的工人,今天則能透過法律來處理勞資糾紛。香港國際運輸工人聯盟方便旗船事務辦事處助理主任林偉康亦表示,現時的處理手法較為多元,勞資雙方也較願意解決勞資糾紛。除了集體談判,如資方破產時,工會能替工人申請法律援助,再進一步變賣資產,確保工人能得到最基本的工資,維持生計。

隨著時代的演變,大部分工人不再只是透過工會爭取權益,一旦發生糾紛時,工人也會找勞工處、勞資審裁處等機構處理。黃國健認為抗爭手段已改變,而郭錦華亦贊同今天工會的角色已由昔日帶領工人罷工抗爭改為派遣工會代表進入立法會,透過參與政事和共同制定法律的手法去爭取工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