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反觀香港
樊俊朗 土生土長香港人,現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二年級
今日台北算是國際城市,但繁榮背後,許多縣市經濟發展欠佳,造成嚴重的城鄉差距。
曾與一位參與「佔領台北」的碩士生討論,他指目前台灣主要面對貧富差距擴大、樓價不斷上漲、青年失業﹑貧窮世襲等問題。以上種種亦為香港面對的現實。政府施政偏向大財團,大商家剝削工人可說為所欲為。大家樂公然剋扣飯錢、張宇人公開表示最低工資時薪二十元,反映商人達到任意剝削而毫無顧忌的程度。這是政治制度的錯,也是資本主義的錯。
港人向來堅信資本主義,認為沒甚麼比經濟發展重要。巴士車長罷工,人們怪責車長影響日常生活;的士司機堵路,人們怪責司機阻塞交通;紮鐵工人工潮,人們指責他們「搞亂香港」。那一刻,可有想過香港除了經濟,還可以有公義、尊嚴?
台灣經歷解嚴、總統直選、政黨輪替,基本已轉型為民主政權。然而,政治改進未能改善財富分配。自從台灣擴大與大陸通商,成功吸引大陸資來台,製造就業,但同時也加劇了通脹,特別在房地產。陸商大量投資使樓價急升。新闢土地多建成貴價豪宅,一般市民無法負擔。台灣漸漸變成香港,只見財團不斷起樓,小市民「上樓」卻日趨困難。
「佔領台北」牽起台灣人對社會不公的反抗,行動雖響應了全球,卻沒有「在地化」,未有深入探討台灣的核心問題。
歷史因素令台灣左派思想至今仍被主流排斥。長久以來,國民黨對「左派」、「共產」等字眼均與「獨裁」、「落後」掛鉤,甚至與「中國共產黨」劃成等號。五零年代起,國民黨政府一直打壓左派,甚至殺害左翼份子。戒嚴時期,有關左派思想的刊物皆被禁。直到今天,左翼思想仍被主流媒體排斥。在財團控制下,幾家大媒體的觀點一面倒傾向大企業。即使民進黨執政時期亦然。結果,今日台灣左派運動既欠缺力量,也缺乏支持。
回看今日香港,為何社會問題日益增多?工人剝削如此嚴重?財富分配這樣不公?過去,我們堅信資本主義,堅信自由經濟,甚至工人被剝削,都抱着一個信念:「一日做足十數小時很辛苦,但總算三餐飽飯。假若經濟垮了,連粥水都沒有!」可是,他們的回報應只是「三餐飽飯」嗎?香港人,我們仍該相信資本主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