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招三:秋後算帳
即使報道能夠繞開禁令和通過審讀員的審查,成功出版,但並不代表稿件已經通過審查制度。中宣部的新聞閱評小組定期出版《新聞閱評》,評論那些不恰當的報道。對於「不妥當」的報道,中宣部會要求報館懲罰相關記者或編輯,再上報懲處結果。若中宣部同意報館所訂懲處方式,便會執行。若認為懲罰太輕,便會將意見退回,並要求呈交新的方案。
宋志標指出,懲罰的方式相當多。小至罰錢,大至定罪。而且懲罰可與個人前途、待遇掛鈎,不一定立刻執行:「宣傳部有個小冊子,誰家報紙哪個部門的哪個負責人犯了錯,都會被記錄在案。」如果曾犯過錯的新聞從業員想要升職,宣傳部可以阻攔他的發展。北京某報業記者表示:「聽話,才能站到更高的位置。」即使一個主編支持新聞自由,但編稿時不得不考慮生計和家人,結果便形成自我審查。
曾是評論員的宋志標便曾被「秋後算帳」,導致他被南都開除,從此不能再寫社論。
當時是四川地震三周年之際,他寫了一篇題為《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的社評,以紀念在地震中喪生的孩子。然而,出版後卻被認為是用隱喻聲援民主人士艾未未。
所謂的「隱喻」是指標題引用艾未未父親艾青的詩,還有當中「鐵做的十二生肖」一詞暗指艾未未在紐約舉辦的「十二生肖獸首」展。文章與艾未未扯上關係,他表示無奈:「其實我想表達遇難者很多,每個人的生肖算起來也有十二種,用十二生肖代表遇難者,但他們就認為艾未未的東西提到了,就是在聲援他。」
由此可見,在記者避免審查方法多元化的同時,審查制度也不斷完善、升級。這種爭取新聞自由的拉鋸戰在未來還會持續上演。
新聞自由的未來
禁令由以往的白紙黑字變成口頭通知、審讀員登陸傳媒機構……中宣部對新聞的管制從未間斷,而且控制方式愈來愈秘而不宣。柴子文認為,胡錦濤執政這十年間,中國的新聞自由一直倒退。他以溫水煮蛙來形容審查力度漸漸加強,「水一直在燒,慢慢加溫,不會一下子用猛火讓你跳起來,但這次(南周事件)就是猛火。」
對於未來的內地新聞發展,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邱林川預計,中宣部將繼續收緊自由,並進一步加強獎懲機制:「如果做得差,可能不再只是追究責任,而是直接讓你坐牢,做得好就用廣告收入做獎勵。」他又舉《南方都市報》前總編輯程益中為例,因為報道了內地沙士,而被冠以貪污之罪,無辜入獄了百多天。
不過,邱林川認為,審查制度雖然強大,但始終要靠人來執行:「不是所有人都是鐵板一塊,只聽上級指示。」一些冒著被秋後算帳都要報道真相的從業員,正是改變制度的力量。
「新聞審查制度就如一排坦克車,在長安街上轟隆隆地碾過去。然而,坦克車裏是有人的,人可以決定把坦克車停下來。」他感到,審查制度總會有停下來的一天,而且這天愈來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