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組(電視)優異獎 得獎者:有線電視記者關梓寧
得獎作品:《新聞刺針──肉丸的疑惑》
撰文 李凱怡
作品簡介:我們在街市、凍肉店和粉麵店等地方買到的肉丸,肉類成分可能跟肉丸的名稱不一樣。有線電視記者關梓寧發現,現時在香港普遍買到的牛丸,有些只有一半是牛肉,有些幾乎一點牛肉都沒有,全是豬肉,但這些「牛丸」都有牛肉味,就連食家也分不出,調查結果令人嘩然。
魚蛋有魚、豬肉丸有豬、牛丸有牛,相信許多人都會這樣想當然的。不過,有線電視記者關梓寧報道的一則新聞,可能打破了上述想法,令人警覺,究竟我們放入口裡的食物,是不是我們所想的東西呢?
肉類測試
今年初,英國傳出食品商以廉價的馬肉充當牛肉,連瑞典宜家家居所賣的肉丸,都在捷克被驗出有馬肉成分,引起軒然大波。事隔一個多月,城市大學研發出肉類成分快速鑑定技術,於是關梓寧聯絡他們,打算合作測試市面上一些混合肉類食品,再作報道。
她估計腸仔可能較容易出現問題,又留意到牛肉價格高,牛丸卻非常便宜,於是將腸仔、牛丸和其他肉丸列入測試範圍,沒想到結果證實牛丸真的有問題。
她交給城大進行測試的牛丸,分別是在街市和凍肉店購買。街市的牛丸被驗出有一半混入豬肉,而凍肉店的牛丸,牛肉成分竟然少於千分之一,幾乎是零!她在開會時向上司和同事報告結果,眾人嘩然。
食家試食
為了令報道更吸引,她決定找食家試食, 同時希望找到純牛丸,讓他們比較一下。在朋友介紹下,她到了一間以賣牛丸馳名的粉麵店購買牛丸,但結果令她非常詫異。
「他(城大的人員)打給我說:『沒有牛(的成分)啊』,我說不是吧!」結果卻發現,那些在馳名食店出售的牛丸,跟凍肉店的牛丸一樣,牛肉成分幾乎是零。當天兩位食家試食後,都覺得粉麵店的牛丸最好吃,得知當中沒有牛肉成分後,都驚訝得目瞪口呆。
當晚報道播出後,有行家立即致電查詢資料,往後傳媒亦不斷跟進。關梓寧說,這是她第一個偵查報道,獲得獎項:「像作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