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吃飯不是小問題

記者| 蘇柏軒

讀者唸中小學時,在校吃午餐的感受如何?活力午餐2月中出現懷疑食物中毒,引起社會對校內午餐供應的關注。因今次事件,今期報道敲定以「解困式新聞」,探討在學校設置煮食設施,以改善午餐飯盒衞生和口味的可行性。

為了展現不同的經營模式,報道包括韓國和新加坡的例子。因為語言不通和不熟悉政府文件的發放渠道,搜索和查證資料和數據時稍有困難。後來,我透過當地人的網誌和英文新聞蒐集資訊,希望讓讀者更具體地了解這些模式和政府支援。

採訪期間,我訪問到家長、廚師、供應商負責人和校長。儘管不同持分者有各自着眼點,例如兒童的健康、品德、社交發展,但我從訪問中,感受到各方討論議題時,出發點都總是為學生着想,為解決學童午膳這個問題,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面對不是常常受訪、較訥言的訪問對象,更是考驗技巧和耐性。有時所獲資料與期望有落差,便觀察受訪者感興趣的範疇,並以此為基礎,隨機應變、修訂問題,讓對方願意就議題透露更多。要讓自己變成老師口中稱職的訪問者,必須多加練習提問技巧。

身為一位一年級的商學生,在《大學線》採訪的過程中,有感覺力有不逮的時刻,例如在死線前情急中不顧篇幅詳略寫下四千字的稿件,又因欠缺跟受訪者打交道的經驗,處處顯得過分卑微。然而,當中亦有收穫超乎自己想像的時候,就像在即時新聞採訪時,於預算案記者會上直接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問。

也許不論學系、年級,我與其他《大學線》記者一樣,心裏都是想着,雖然未知能力所及,但也盡力前行,然後期待着自己的成就和成長。

而經歷過今次採訪,我真切地希望:不論議題大小,我所作的報道能引起社會大眾反思,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