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連接上一代的回憶

1997年的舊粉嶺戲院。(圖片來源:香港戲院商會)

記者|林諾暄

「如果我可以和陰間通靈就好了。」這是我想訪問UA戲院創辦人紀愛華,卻發現他早已離開人世時的想法。

「如果我可以重返七十年代就好了。」這是我寫稿時油然而生的想法。

報道主題是七、八十年代的看戲文化,搜集資料時我發現不少消失的舊戲院特色,如戲院外的小販檔、小朋友「扯衫尾」不付錢入戲院,已覺新奇有趣,聽戲迷們憶述當年戲院的見聞時更聽到津津有味。然而,我卻遲遲未能落筆寫稿,不知如何表達「當年」的感覺:一個零零後怎樣才能寫出七、八十年代的共同回憶,讓讀者產生共鳴?

世界沒有如果,還是得用現實可行的方法解決問題,我要將「他們」的共同回憶變成「我們」的共同回憶。

其中一位受訪者憶述八十年代看《監獄風雲》的深刻經歷,他指當周潤發飾演的主角咬掉獄警「殺手雄」的耳朵時,全場觀眾拍手叫絕,當時我難以理解,為甚麼有人被咬掉耳朵,觀眾會拍手叫好?於是我特意看了《監獄風雲》,終於明白箇中緣故,而電影情節所帶來的震撼,恍惚令我感受到當時戲院業的輝煌。除了受訪者,我亦詢問了不少親友昔日的看戲經歷,以寫出最精警、最能引起共鳴的細節。

報道的標題是「由一地蔗渣說起」,其實我連蔗渣都甚少看見,更何況是戲院滿地蔗渣,望讀者閱讀後能感受到當年戲院的市井文化。

完整報道:由一地蔗渣說起 戲院業的輝煌與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