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新論|別放棄思考

(設計圖片。來源:立法會圖片)

上月,社交平台Threads上瘋傳舊日的立法會片段。貼文回溯前主席曾鈺成在立法會會議上建議黨友蔣麗芸「講少啲冇用嘅說話」,引起廣泛共鳴。網民紛紛在留言翻起鍾樹根的「子烏虛有」、黃毓民怒斥梁振英等往事,貼文獲得過千轉載。

撰文|張敬華

今日香港已踏入新時代新征程,一眾網民話當年,旨在發掘舊日笑料。然而當年議會之所以有眾多著眼點,皆因議員和官員之間有討論、有批判,官方的說辭和法案會被挑戰,才能吸引大眾眼球。改革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財委會按照工務小組建議,決定不作討論下,以74秒旋即通過98億的簡約公屋撥款;去年《明報》統計有三分之二的議案表決,過半議員都不在席。跳出立法會,觀塘區議會設置白花打卡地標惹來熱議,議員被追問回應時表示:「我哋開會都無討論到咁細節。」代議士手握立法大權;但監察政府、審批資源、反映民意等職責,均未能盡其責任。

上月立法會通過23條立法,筆者和身邊不少新傳同學都非常關注,但我們旁聽相關的立法會會議時,部分議員的發言卻令我們感到困惑。他們的發言是讚賞草案條文寫得多麼的好、多麼的妙,再為23條護航,幾乎扮演了官員解釋草案的角色。相反向政府提供建設性意見,令草案力臻完善的職責,卻顯得乏善足陳。我們很疑惑,到底一眾民意代表能否擔當反映民意、質詢政府的功能?

相反令筆者感受頗深的是,議會外不少人努力推動23條的相關討論:記協撰寫19頁建議書,力陳對公眾利益的潛在影響;各大傳媒亦在審議草案期間每日發布即時新聞,渴望帶動公眾關注23條,思考對「國家秘密」、「境外干預」、「公職人員」的定義;《大學線》亦有報道資深記者對23條的顧慮。23條對香港社會影響深遠,不但是特區的憲制責任,亦是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國家安全風險。但為何對此積極討論的人,卻不是在議會?

現今香港社會泛濫「新聞迴避」現象,筆者身邊亦有不少朋友認為23條事不關己,他們認為紅線飄忽不定,為何還要咬文嚼字,將23條了解得一清二楚?然而學院內仍然有對於23條仔細、深入的討論。記得在23條審議期間碰上一課嘉賓講座,講者在屏幕上投射出白字黑字的草案,逐字斟酌條文,分析23條對新聞工作的潛在影響,同學之間亦有積極討論。講者問及,23條及國安法的分別在哪?台下同學又能立即回答。眼前的積極討論不但令你感受到身邊仍然有人關注社會大小事,而當中的批判思考,更能讓我們建立各自對社會事務的獨立看法,以23條為例,對新聞光譜,乃至公民權利、公眾知情權有甚麼影響;從而想像未來公民社會的表達空間,會是甚麼模樣。

思考不但是新聞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環,更好比一道光,助我們看清世態。最近見山書店結業,意見交流、思想萌芽之處消失,留下的是一句「繼續看 一點光 總會找到方向」。學期又到尾聲,各奔前程之際,但願我們都能保持獨立思考,在大時代中站穩陣腳,心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