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八月實施 三無大廈衛生問題恐升級

171開版相
荔枝角道一幢三無大廈的天井佈滿垃圾,大多是膠袋及厨餘,發出陣陣臭味。(錢伊藍攝)

七十歲的楊先生拄著拐杖,帶記者走過一條狹長樓梯來到荔枝角道一幢「三無大廈」。大廈的天井佈滿垃圾,臭味中人欲嘔,還有蒼蠅在垃圾堆間覓食,紙巾和煙頭隨處可見。這些三無大廈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設任何居民組織及沒聘用物業管理公司,因此無人負責清理廢物及管理環境。

垃圾徵費延至今年8月1日實施,實行初期設半年適應期,期間政府將向三無大廈居民派發指定膠袋;然而部分居民為低收入人士,且對新規例了解不足,有居民稱現時不少三無大廈的衛生問題已一直欠佳,擔心有人為避徵費而隨意棄置垃圾到公用地方,故徵費實施後或使這類大廈的衛生狀況更加惡劣。

記者|謝書羲 編輯|錢伊藍 攝影|謝書羲 錢伊藍

根據民政總署資料,截至2023年12月香港共有3100幢「三無大廈」,而截至2022年12月深水埗區共393幢「三無大廈」 ,佔比超過12%。 退休人士楊先生在深水埗的板間房居住多年,與區内不少板間房和劏房業主相熟,因此常到不同大廈幫忙查看衛生情況,以通知業主安排清潔。他帶領記者到訪荔枝角道其中一棟三無大廈。他說,這棟大廈無物管公司,沒有負責處理垃圾的人,也沒有共用的垃圾桶,所以居民便習慣隨手把垃圾抛出窗外天井,以致天井垃圾堆積如山。

大廈的樓梯間亦佈滿煙頭,木板上因蚤蟲和潮濕天氣導致的黑點隨處可見。他回憶,疫情期間地上更有不少被丟棄的口罩。業主每半個月會找清潔公司清理一次,但無補於事,天井垃圾堆積問題仍十分嚴重。楊先生表示,業主有時亦會給予經濟困難的租戶一點費用,請他們幫忙清潔,並把垃圾扔到街上的橙色垃圾桶或作回收。

楊先生常到不同大廈觀察衛生情況並向業主反映,對垃圾堆積問題已司空見慣。
楊先生常到不同大廈觀察衛生情況並向業主反映,對垃圾堆積問題已司空見慣。(謝書羲攝)

居民憂垃圾徵費或加重經濟負擔

該幢位於荔枝角道的「三無大廈」樓高五層,一梯一伙並分割成11間板間房,全棟共有約50名租客,以男長者為主。大廈每間板間房的面積不足40尺,只能放下一張約兩尺乘六尺的單人床,僅容納一人在房内走動。因空間狹小且通風不足,再加房內沒有足夠儲物空間,租戶必須儘快丟棄垃圾而不能囤積,令他們擔心垃圾徵費實施後會令開支大增。

楊先生說,這些板間房,包括他居住位於鴨寮街的板間房,每月租金同為2515元,與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金額一樣 。因此,租戶每月的綜援已幾乎全部用作租金,雖然楊先生現居的板間房房東會負責清理垃圾,但他不肯定日後垃圾徵費實施後房東會否繼續承擔清理垃圾的責任和費用,故他擔心即使將來實施徵費後有政府每月10元資助,仍需自掏腰包購買指定膠袋來處理超額的垃圾, 便會增加額外開支。他認為,垃圾徵費實行前,官員應先實地考察板間房租客的生活情況,再調整具體政策細節。

板間房空間狹窄,面積不足40尺,只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個置物架。
板間房空間狹窄,面積不足40尺,只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個置物架。(錢伊藍攝)

同樣擔心垃圾徵費會增加生活負擔的還有57歲家庭主婦莫女士,她與先生居住石硤尾街一劏房單位約10年,不包含水費和電費,現時每月租金4500元。她近年因操勞過度加上長期血壓偏低,無法外出工作,現靠先生的工作收入支撐全家,自己和先生亦因綜援資產限額太低及綜援的資助額不足以負擔藥費和租金而沒有申請綜援。

她住的大廈有物業管理,有人定時來收垃圾,她擔憂垃圾徵費實行後,物管公司會加管理費,導致業主將額外開支轉嫁租客。莫女士多次提及對租金上升倍感焦慮:「垃圾我可以自己拎去垃圾站 ,但加租係我控制唔到」。

莫女士與先生住在約100尺的板間房。
莫女士與先生住在約100尺的板間房。(受訪者提供)

市民批指定袋不環保 盼增加回收設施

楊先生和莫女士都有循環再用膠袋的習慣。莫女士清楚記得,除了在疫情期間 買過三次共39元的垃圾膠袋外,過去十年間她都沒有購買過垃圾袋,而疫情時購入的至今仍未用完。她平日將買餸得來的膠袋當作垃圾袋使用:「除買魚的膠袋因爲弄濕用不了之外,其他膠袋都會循環再用」。她又指,若要花錢購買指定膠袋盛載廢物是不環保的做法。

垃圾徵費實施後,政府倡多使用回收設施以減少垃圾量,便可節省購買指定膠袋的開支 。莫女士平時亦有回收習慣,逢星期五會把膠樽或玻璃瓶送到北河街街市的「綠在區區」回收站。而從她居住大廈步行前往位於通州街的厨餘回收機,則需要20分鐘,因此她並不常使用。她表示,家中厨餘垃圾量多,期望將來政府能增加全港厨餘機數量,並將它們安置在更便利民居的位置。若步行路程能縮減到5至10分鐘,她願意多使用厨餘機,實行環保的同時也能減少徵費開支,一舉兩得。

社區組織憂衛生問題加劇 建議政府改善配套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胡加沂擔心垃圾徵費實施後,部分大廈的衛生問題會惡化。她解釋,新規例實施後,若住客不買指定袋放垃圾,把垃圾堆到公用垃圾桶,最終仍是由房東買大垃圾袋「包底」,他們或因不想承擔責任而移除大廈公用垃圾桶。街坊亂扔垃圾情況則變得更嚴重。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胡加沂
胡加沂擔心垃圾徵費實施後,街坊亂扔垃圾情況會更嚴重,影響環境衛生。(謝書羲攝)

胡加沂認為現時應提早進行教育工作,讓街訪知道亂丟垃圾對居住環境會造成衛生問題。同時期望政府可增設大型垃圾桶和延長大型垃圾站的開放時間,通過便利街訪才能加強他們主動清理垃圾的動機。另外她建議,政府日後實施徵費後可以觀察「三無大廈」天井垃圾的情況,考慮定期派遣隊伍負責巡查和進行簡單清理;以及考慮讓「關愛隊」增設義工小隊到「三無大廈」清理垃圾。

胡加沂還觀察到居民普遍有較强的環保意識,大部份人會自備購物袋及水樽,日常亦有回收習慣。然而目前已有的環保設施仍不夠親民,例如廚餘機配套不足,非每個屋苑都有配置,更莫說是舊區的「三無大廈」。她期望當局能儘快推動完善厨餘機配套,安置在有電力提供的地方, 如空鋪或商場地下,以便利市民,幫助市民避免因無法處理廚餘而產生額外的垃圾徵費開支。由於現時大部份回收站開九收五,令上班族難以到有關地點回收,因此她建議「綠在區區」延長流動回收站的開放時間以遷就他們。

位於通州街的厨餘機。
位於通州街的厨餘機。(綠在區區網頁圖片)

社協建議將徵費延遲一年 分四階段實行

社區組織協會於2024年2月期間進行一項有關劏房戶對垃圾徵費意見的調查 ,調查成功訪問306名低收入劣質居所 (即一人居住面積少於7平方米、欠缺私人單位設備或樓宇管理等)租客,結果顯示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所住大廈的樓梯、天台或天井位置均有垃圾堆積問題,另有四成受訪者擔心會因不了解新政策而不小心犯法,社協提議將計劃推後一年實施 ,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政府先實行,然後到公屋、居屋、綠置居和私人屋苑,再到過渡性房屋及單棟式樓宇,最後才到「三無大廈」及劏房 ,可能會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環保組織倡儘快實行徵費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表示,垃圾徵費實施時間已多番延後,除了影響市民對環保政策的觀感和信心,也會讓人誤以為政策會不了了之,放慢減廢的準備步伐,故他認為施行時間不宜拖延過久。

綠惜地球助理環境事務經理陳永傑
陳永傑認為政府不應再拖延實施徵費,會讓人誤以為政策會不了了之。(受訪者提供)

他承認,垃圾徵費實行初期可能會導致衛生問題,但其根源在於鄰里間欠互信和關顧,使鄰里、物管和清潔工友變成磨心 。他鼓勵居民進行回收,認為回收是改變資源管理的其中一項契機,但現時回收誘因少,只靠綠綠賞積分對「三無大廈」及劏房的租客而言吸引力不大,他們未必會花時間做。因此他建議政府盡快建立健全回收配套,並配合宣傳源頭減廢 和乾淨回收方法,讓市民清楚知道如何把環保與生活習慣結合,而非單靠金錢解決問題 。

家居垃圾徵費收費模式
家居垃圾徵費收費模式(資料來源:環境保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