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出示禁區紙」,軍裝警察在檢查站外截停前往沙頭角總站的小巴,上車檢查乘客的禁區紙——這是進入沙頭角禁區前的「指定動作」。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相傳這是清朝大臣巡視地方時為沙頭角美景賦予的詩句。自1951年港府將沙頭角列為禁區,那裏也成了港人的「秘境」,不能隨便進出。今年1月1日起,沙頭角禁區開放,讓每日最多一千名市民申請禁區紙後進入遊覽,其獨有的歷史和風貌亦隨之展現。這裏曾是硝煙四起的槍戰現場,亦曾是興旺一時的經濟重鎮。但今日的沙頭角不復當年熱鬧,經歷當年重要歷史的原居民也所餘無幾。
記者 |孫惠芳 梁美淇 編輯|勞潤淋 攝影|勞潤淋 梁美淇
沙頭角處於中港邊境交界,置身政治夾縫之間。1898年,英國和清政府以深圳河劃分中英地界,在東面的沙頭角亦被南北分開。至1951年,邊界偷渡客及走私客猖獗,港英政府從此列沙頭角為禁區,居民出入必須出示禁區紙,訪客進入則須由沙頭角居民擔保。
1967年,內地正值文化大革命,香港左派組織發起騷亂和呼籲罷工罷市,沙頭角港英地界的左派居民亦多次發起反港英政府示威響應。6月24日上午,沙頭角聯鄉會以不滿港英政府停發津貼為由,港英地界內四處張貼大字報、向警署擲石、焚燒裝甲車等。這是槍戰前沙頭角規模最大的一次左派主導示威。
六七暴動時槍戰 五港警喪生
7月8日,中國民兵越境與香港警察在沙頭角爆發槍戰,事件造成六死二十傷,死者包括五位警員、一名中國民兵。時任副警司韋樂本在《華僑日報》中描述,早上11時,300人手持著木棍和其他器具,從華界越過邊境,進入港英地界示威。他們包圍港英警崗,向警崗擲石,甚至企圖用魚炮炸毀警崗的圍欄。港英警察向民兵發射催淚彈,逼使群眾暫時撤退。
雙方下午開始發生激烈駁火。警崗附近的鄉公所被自動步槍射擊,警員無法撤退,港英政府緊急調動駐守市區的啹喀兵進駐沙頭角增援。時任香港防暴隊大隊副的左墀(Gilberto Jorge)後來在訪問中憶述,啹喀兵進入中英街口增援後,每隔五至十分鐘就會被機關槍掃射,維持約六小時,警崗的牆身也滿佈彈孔。
說起這事,沙頭角村民知道的已不多,本刊記者在街頭訪問遇上65歲的原居民沈先生 ,他在槍戰發生時只有九歲。他憶述現於中英街華界,鄰近檢查站的白色建築群,原是一棟很高的「炮樓」,當時「看到那些炮彈『嘣嘣嘣嘣嘣』從炮樓上面射下來,由英軍射到大陸那邊,整個天都是黑煙。」同日下午,政府宣布沙頭角實施宵禁。
槍戰後封鎖沙頭角 監察村民
槍戰在當天傍晚平息,據《華僑日報》報道,事隔一日港英政府封鎖沙頭角對外交通,亦調派原駐守新加坡的600名啹喀兵往沙頭角,分佈在梧桐山、伯公坳和麻雀嶺一帶駐防。現年73歲的沙頭角原居民吳先生,在槍戰發生時年約15歲 ,他憶述暴動後差不多封鎖了沙頭角兩年,「根本都沒有車能進來……車來到南涌 那邊全部被趕下山 ,因為被警察封了,不讓你進去」,他只能和家人搬到近粉嶺的上禾坑村暫住 ,等了兩年才能回到沙頭角。
曾著書研究邊境禁區史的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阮志稱 ,事件發生後,港英政府對沙頭角居民軟硬兼施,包括暗裏對曾參與示威的村民設「監察名單」。「有村民曾經在內地接受教育,可能港英政府覺得他嫌疑很大,懷疑是不是跟內地有很大聯繫。」 阮志後來訪問到名單中的村民,對方指即使同為原居民,自己每年申請禁區紙時會有更多阻撓 ,如會被警方反複問相同的問題。阮志又評,港英政府在七、八十年代起在沙頭角興建了很多社區設施,例如沙頭角邨、郵局等,是為了收管治穩定之效 ,沙頭角之後再沒大型騷亂發生。
繁榮昌盛的墟市 日進斗金
清末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沙頭角已是一個經濟活動頻繁的小社區,八、九十年代受惠於港界、華界人流往來,短短250米的中英街貿易更曾是火熱。開店近百年的逸生昌現時是區內歷史最悠久的糧油雜貨店,現任東主高向斌(斌哥)表示,店舖開業至今歷經三代,見證沙頭角百業興衰。在清末,未設立禁區前,沙頭角村民多數在東和墟(現時深圳沙欄吓村與中英街之間)擺攤買賣日常用品 ,當時更有當舖、煙館、狗肉麵館等,逸生昌正是在東和墟起家。1898年中英劃界後,東和墟被劃入華界內。雖劃下邊界,但兩邊居民仍可自由進出,直至1951年 。
日佔時期後,逸生昌遷入英界的新樓街 ,由斌哥父親接手生意。新樓街於1934年建成,是香港少有保存完整的廣州式騎樓建築 ,在1950年代逐步發展成墟市,住宅樓下都是各式各樣的商店、地攤和大排檔。斌哥指,那時新樓街生意極興旺, 附近禾坑、鹿頸一帶的村民都會到新樓街購買日常所需。小至柴米油鹽,大至船用柴油,逸生昌應有盡有。而由於新樓街鄰近碼頭,更會有漁船向逸生昌購買五、六十桶船用柴油。
直到八、九十年代,內地推行改革開放,當時內地物資貧乏,沙頭角的邊境管制較為寬鬆 ,內地旅客的活動範圍可到整個沙頭角,加上香港外貿發達又有免稅優勢,吸引大量內地遊客到中英街購物,興旺得被稱為「購物天堂」。
當時內地生活質素提升,開始追求物質享受,不少生意人特意到中英街買金錶,再回中國轉售圖利。據深圳官方統計,1979年中英街的生意額為590萬元人民幣,到1988年激增至15.68億元。那時的人民幣最大面值只有十元,不少人都以麻袋裝錢扛來中英街進貨。中英街的生意帶動了一渠之隔的新樓街,這裏當時也有多達四間金舖,包括老字號新隆金行。當時有不少內地漁民會到新樓街購物,為應需求,店內除了售賣一般雜貨,曾有一兩年短暫地賣過布匹、雨傘等,「賣甚麼都有(內地)客買」。父親離世後,斌哥於1989年正式接手逸生昌。
開放之後 無助振興經濟
然而自1995年起,港英政府收緊政策,限制內地居民自由進出中英街,使客源大大減少。新樓街店舖生意自此一落千丈,於2000年前後陸續結業。現時新樓街地舖主要是貨倉或住宅用途。「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Charles)2012年遷入沙頭角,於新樓街樓上開設故事館,並恆常舉辦導賞團,介紹沙頭角歷史文化。他形容現今沙頭角「死氣沉沉」,居住在沙頭角的主要是老人家,昔日百業興旺的新樓街亦變得冷清。
2021年,港府將開放沙頭角禁區列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翌年第一階段開放沙頭角碼頭,今年1月1日進一步開放沙頭角禁區,容許每日最多1000名市民申請禁區紙後,進入除中英街以外的沙頭角區域遊覽。李以強形容居民期待已久,可惜公眾反應平靜,沒有新店舖進駐,遊客來沙頭角也是拍照為主,甚少光顧商店。
自1998年在沙頭角街市開業至今的海味店負責人黃女士表示,開放禁區旅遊對生意幫助有限,每日生意額只比開放前增加數百元。 她稱現在主要做遊客生意,但大多是「齋睇唔買」。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則認為,現時沙頭角居民逐漸老年化,禁區限制為生活帶來不便,例如送貨員也要申請禁區紙等,也有不少年輕人為方便工作而搬走,希望爭取全面開放可讓年輕人看見商機,吸引他們留下來。
發展旅遊 歷史價值才是真賣點
旅遊事務署為配合沙頭角開放,特意興建中英街花園,將沙頭角海濱休憩處升格為魚燈廣場,介紹客家人祭祀天后的魚燈舞習俗等 。李以強指,中英街花園開放前一年只是塊爛地,設施損壞也沒有人維修,現時已鋪了新地磚,環境美化了不少。但他認為,遊客無法藉此了解到「真正的沙頭角歷史故事」,認為一些具歷史意義的地方,更能吸引遊客,例如新樓街不少商舖仍保存八十年代原貌,像曾做家具生意的王昌泰的舖位,現在被活化成文化空間,牆上的鐘錶、擺設裝潢,也得到保留。阮博士對政府增設的景點,以及景點簡介從未提及如六七暴動等歷史事件,感到失望。他期望沙頭角能有一個更完善的計劃發展旅遊,政府也應盡責任向市民和遊客介紹沙頭角的歷史。
「中英街作為中港融合的試點,更應該要注重歷史、尊重歷史。」
延伸閱讀:
- 迭代禁區(2022年5月《大學線》多媒體專題)
- 主觀的眼睛 看不見真相(第129期《大學線》)
- 那年,一九六七(第106期《大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