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的廟街 能否重拾光輝?

廟街 夜市 舊香港
已有過百年歷史的廟街,曾經熱鬧非凡,如今卻變得冷清。在廟街謀生活的人,是怎樣看待這條老街的興衰?(合成圖片)

傍晚時分,佐敦牌樓上的燈光,清晰地映照著「廟街」二字。昔日廟街,享有「平民夜總會」之稱,街上小炒的火氣、攤檔的叫賣聲、響徹街道的樂韻,是人們的集體回憶,更吸引了經典港產片《新不了情》、《食神》等在此取景,把廟街的景象帶到大銀幕上,讓外地人可藉此一窺香港街頭文化。然而,屹立超過一世紀的廟街,近年來卻風光不再,昔日300多個攤檔,如今只剩下百多個如常營業,生意、人流每況愈下。

香港政府為振興夜經濟,於9月下旬啟動「香港夜繽紛」,有意復興廟街夜市。在政府積極籌備之際,《大學線》記者走訪廟街,尋覓昔日的千姿百態,當中有多少正在消逝?說要振興廟街,真能讓街道重返光輝嗎?

記者|司徒泳錡 編輯|陸穎琳 攝影|陸穎琳 司徒泳錡

接近晚上8時,周末的廟街只有零星路人,當中大部分是異國臉孔,或操著純正普通話。沿著一個個攤檔漫步,發現約三成的檔位被關上,即使開檔做生意,也只有一、兩位客人走進檔口瀏覽,購物光顧的人少之又少。

廟街起源於大街中段的天后廟,20年代初,廟前幾棵大榕樹累積人流,「榕樹頭」逐漸發展成大笪地式的休憩地點,亦聚集了一眾攤販。直至1975年,市政局在廟街劃出「小販認可區」,範圍橫跨佐敦與油麻地,小販或售賣日用品,或烹煮特色小食,還有歌女賣唱、師傅看相,形成廟街夜市。

靈雀占卜廿六載 迎接中外來客

毗鄰榕樹頭,在油麻地街市街兩旁,一個個通紅的帳篷整齊排列,是廟街著名的「睇相街」。其中一個帳篷內佈置簡單,只有一張紅桌子和兩張椅子,桌上放著一籠「靈雀」,已過花甲之年的林師傅打扮樸素,坐在檔口為客人指點迷津。他讓客人從鳥籠中挑選合眼緣的鳥兒,再由「靈雀」叨起籤文。天色漸暗,客人漸多,他們坐在帳篷外排隊等候,祈求林師傅能一解其惑。90年代失去國內主管工作後,林師傅來港拜師學靈雀占卜、掌相、風水,師傅退休後,林於1997年接手其檔口,自此長駐廟街,隨著其他靈雀占卜老師傅退休,現時只剩下他這一檔。

廟街 睇相 廟街睇相 靈雀占卜 占卜 舊香港
林師傅形容,接手攤檔初期,顧客以本地人為主。後經顧客、媒體介紹,逐漸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陸穎琳攝)

過去26年來,林師傅遇過形形色色的客人,見證他們人生的高低起伏。初入行時,有客人深夜找他算命,說自己「過不到今晚」,原來他一夜間丟失1000萬,形容自己「跳樓都搞唔掂。」林師傅為他占卜,卦象卻暗示其前景不錯,於是安慰他:「慢慢來,兩年後你應該翻到身的。」兩年後,那客人果然從低谷轉運,還特意帶著利是答謝他。

全盛時期景象 已成追憶

廟街的算命攤檔成行成市,早在八、九十年代已深受市民和海外旅客歡迎。曾有本地電視台邀林師傅拍攝節目,向藝人如歐陽震華、黎耀祥等傳授占卜技巧。連人稱「大鼻巫」,多年來在港策騎的法國騎師巫斯義,也曾在朋友的陪同下來廟街向林師傅問卦。

廟街全盛時期,林師傅平日晚上七時開檔,一般午夜12時後才打烊,生意最好就是2013年至2015年左右,高峰期甚至要工作至凌晨3時。後來排隊的人太多,為免阻塞街道,他每回派發30張籌號,完成一輪占卜後,再派30張籌。林師傅也記得,以往算命攤檔全開時,有整整100個檔口,而其攤檔對出有熟食檔、各式雜耍與歌舞表演,好不熱鬧,但是現在占卜攤檔只剩下七、八檔,林師傅認為主因是後來熟食、表演等活動需申領牌照,「趕走」了不少人,加上經常因為噪音而被投訴,油麻地一帶人流也大幅減少,熱鬧的景象不復存在。

「(占卜)師傅就多,人就少,有些人開多兩次都沒心機開,坐幾個小時都沒生意,開檔做什麼?」

廟街 睇相 廟街睇相 靈雀占卜 占卜 舊香港
平日晚上7時,只有少數的占卜攤檔有人駐守,前來問卜的客人也屈指可數。(司徒泳錡攝)

地檔初試啼聲 歌女唱足四十載

現已清拆的油麻地多層停車場四周空地也是當年熱門聚腳點,歌女徐玉蘭(蘭姐)現年62歲,臉上雖有風霜,但演出前總會抹上鮮紅的唇脂。蘭姐80年代起在此賣唱,專唱高吭激昂的「大喉」,那時候地檔不可用咪高峰,正好讓她發揮所長。她笑著懷緬過去地檔的繁華光景:

「我一唱就好多人圍觀,連車也進出不了停車場的出口。直至唱完,人流散去,車輛才能繼續前進,那時候就是如此『墟冚』。」

蘭姐在內地曾經跟隨著名粵曲演唱家白燕仔學習唱歌,後來於80年代來港,有天從電子廠下班後被同事帶到油麻地閒逛,經過歌聲四起的地檔,蘭姐駐足停留,樂韻響起,她不自覺地隨音樂踏著拍子哼唱。檔主歌女見蘭姐如此投入,便邀請她在翌日的表演獻唱,蘭姐唱過一曲《柳毅傳書》之〈龍女洞房〉後,懷有七個月身孕的檔主驚嘆不已,提議由蘭姐頂替她的檔位。自1983年起,蘭姐在廟街一唱便是40年,從地檔唱到樓上歌座,時至今日接手經營「高昇歌廳」,也從未離開過廟街。

廟街 歌女 廟街歌檔 歌廳 粵曲 舊香港 平民夜總會
蘭姐憶起以前在地檔唱歌,圍觀的人們很喜歡灑銀仔打賞,因為灑在地上時,「砰砰」聲此起彼落,令場面更加熱鬧。(受訪者提供)

從常客到老友 歌廳宛如第二個家

在廟街生活近半世紀,蘭姐與客人建立了深厚感情。她曾因腰部受傷,一星期不能到地檔唱歌,休養重回地檔後,獲聽眾暖心關照,「有個伯伯一看見我回來,立即把一疊錢捲起塞給我,嚇了我一大跳。」原來,伯伯知道蘭姐要看醫生,想幫補其醫藥費。即使與伯伯非親非故,蘭姐至今仍對他印象深刻。

白髮疏落的黃先生,與蘭姐相識於地檔,二人交情至今仍未了,「這位老黃,(在)三十多年前、我的小兒子還未出生(時),已經捧我場了。」蘭姐指了指坐在歌廳角落的黃先生,喚著他的暱稱。黃先生現在更成為蘭姐的夥計,幫忙打點歌廳日常。

廟街 歌女 廟街歌檔 歌廳 粵曲 舊香港 平民夜總會
蘭姐以前多唱粵曲,少說也要五名樂手演奏,現在為了減少支出,只可獻唱較為簡單的流行曲,一樂手一電子琴足矣。(陸穎琳攝)

蘭姐的歌廳坐落在廟街近油麻地的一旁,內裏面積不大,約有五、六張圓桌,桌子最前方是舞台,歌女站在台上大展歌喉,下台後和客人談笑言歡。歌廳以一人一票入場,客人只需付20元入場費,便可坐上好幾個小時。40年前的夜夜笙歌、座無虛席,如今只剩下三三兩兩的中老年茶客,蘭姐直言生意淡薄:

「以往最高峰300幾票入場,現在30票就當『爆棚』。」

為了維持生計,歌廳每月籌備聯歡會,由每名歌女找三個客人,一人收費130元,她們會親自下廚,與客人吃飯、唱歌。蘭姐形容,歌廳就是讓歌女、客人聚會享受音樂、閒話家常的地方,等同他們第二個家。

回味昔日「夜生活」 掛念廟街人情味

離開歌廳,往佐敦方向走過數個街口,來到牌樓下的廟街夜市。

油麻地販商商會主席陳錦榮在廟街擺檔約四十年,當年攤檔多以家庭式經營,十多歲的他曾為一個生產服裝的家庭打工 ,見證往日溫馨場面:

「爸爸媽媽做裁縫,小朋友幫忙剪線頭。如果大一點的(小孩)就幫忙燙衣服,晚上就拿出來廟街賣。父母看顧攤檔,小朋友則在一旁做功課。」

後來陳錦榮自己經營攤檔,當時的廟街售賣各式各樣的物品,例如有為學生度身訂造的校服,也有「I Love Hong Kong」紀念品,因此深受本地人和遊客歡迎,檔主們都會開檔直到深夜,收檔後,陳錦榮會與其他檔販三五成群地到廟街附近的酒家食宵夜,能坐滿三圍檯,飽餐一頓後還會打麻將至凌晨三、四時。回想起檔販收工後的「夜生活」,陳錦榮會心微笑。

生意慘淡紛離場 港府冀推美食街重振夜市

8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句「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掀起各界熱議,有聲音提議:「可不可以先搞旺廟街?」隨後,連串「香港夜繽紛」活動9月底開鑼,廟街為試點之一。政府找來陳錦榮商討,由他協助統籌,最快於11月把100米廟街路段打造成「國際美食街」,消防處甚至容許符合基本消防要求的攤檔,可以明火煮食。陳透露,屆時將預留檔口給廟街食肆,亦打算加入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菜式,預料攤檔會營業至晚上11時。他亦指政府有初步概念重新裝飾榕樹頭公園,提議能按每個月的節日主題佈置,甚至可以邀請粵曲表演者擺檔。他認為這些政策會對廟街的販商帶來很大的幫助,希望能吸引遊客,重新「激活」廟街。

廟街 攤檔 小販 油麻地廟街販商商會 陳錦榮
陳錦榮稱美食市集以外的歌舞表演、裝飾榕樹頭公園等後續措施,則要依靠旅發局的意願和決心才能成事。(陸穎琳攝)

陳錦榮表示七、八年前開始興起網購,奈何廟街的檔主大多為老一輩,與潮流脫節,也不懂得從網上入貨,以致今時今日仍有人在販賣「I Love Hong Kong」的紀念品,難吸引年輕人光顧。根據《大學線》記者觀察,除紀念品外,檔販主要售賣衣物、電子器材等雜貨,大多只售幾十元,偶有遊客會對富香港特色的擺設裝飾感到好奇,但奈何遊客人數實在不多。陳錦榮估計,現時檔販每日僅有100至200元收入,不少檔販因生意不理想而離場,原本300個攤檔,現只剩約100檔營業。故此,陳錦榮向食環署申請准許售賣乾貨,讓檔主可出售包裝食物類手信,例如腐乳或辣椒醬等,期望能鼓勵檔主重新開檔。

欣賞廟街煙火氣 尼泊爾人開酒吧

當百年廟街看似邁向衰落之際,佐敦廟街牌樓下卻有新血進駐,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廟街的「夜生活」。

34歲的酒吧老闆Pawan是尼泊爾人,早於2011年來港,自此在油麻地定居,並於今年3月在廟街開了間名為「junXion」的酒吧。他表示,「junXion」意指「交匯點」,而酒吧是個讓人聚集的地方,冀這交匯點能讓人們可以相聚、享受與放鬆。

廟街 酒吧 尼泊爾 香港夜生活 夜繽紛
Pawan說,經營酒吧是其個人目標,半年前接手現時舖位,與尼泊爾人拍檔打理生意。酒吧售賣特色雞尾酒,亦引入尼泊爾美食。(陸穎琳攝)

Pawan續指,鄰近佐敦一帶屬尼泊爾人聚居地,他們常來光顧,現時酒吧顧客約七成是尼泊爾人。開業逾半年,已有一些常客,Pawan直言:「我們已經知道他們喜歡喝什麼,喝多少。」熟客多,但也不乏新面孔到訪。Pawan記得,曾有名澳洲遊客只訪港七天,但每晚都會來酒吧小酌一杯。

廟街 酒吧 尼泊爾 香港夜生活 夜繽紛
酒吧的客人大多都不是本地人,他們一邊觀看球賽,一邊和朋友把酒言歡。(司徒泳錡攝)

Pawan在油麻地生活近13年,在廟街遇上各個族裔、有好有壞的人,他偶爾會光顧檔販,與他們議價,在他眼中,廟街猶如「迷你香港」。這一年,Pawan在廟街營運酒吧,生意絕對稱不上是好 ,但Pawan對未來抱有希望:

「如果我們能堅持下去,希望能看見廟街恢復成過去的樣子。」

廟街 地圖 榕樹頭公園 天后廟 大排檔 廟街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