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轆 闖入山林之間

「坐電動輪椅可否由榕樹灣前往索罟灣?」

數年前,行山資訊網站網主羅榮輝,收到這樣的一封查詢電郵。自問行山經驗豐富的他,平日能輕易回答讀者如何前往「山旮旯」的地方,卻對此問題無從入手。

行山是不少香港人逃避煩囂的方法,卻似乎與輪椅使用者拉不上半點關係,就連他們也無法想像自己行山。但只要有心尋蹊覓徑,依然能找到適合輪椅使用者前往的郊遊路線。

記者|朱琳琳 編輯|陳詠欣 攝影|陳詠欣

資訊局限 輪椅行山愛好者意興闌珊

蘇永通傾向行短程路線,如將軍澳鴨仔山。鴨仔山前半段路是稍具斜度的石屎路,他能輕易應付,但行到中途、遇到通往清水灣道的梯級便需繞路。梯級是輪椅使用者行山一大障礙。(陳詠欣攝)

蘇永通曾經踏過石澗,徒手攀上六層樓高的岩壁。登上堤壩頂後,他與同伴摸黑穿過引水道,多隻蝙蝠迎面撲來,他只好倚著牆壁前行。踏出引水道時,天色已黑,去路被一道上鎖的大鐵閘阻擋,蘇永通抬起同伴,讓他爬到鐵閘後的草叢取梯子,大家這才逃出生天……

坐在輪椅上的蘇永通,回憶起從前瘋癲的行山經歷不禁微笑。30歲的他初中時常與三五知己行山,從早上走到晚上,足跡遍及北潭涌、鳳凰山、柏架山和龍脊等。但13年前,發生了一次意外,他在外地游泳時,不慎在泳池地面滑倒,令下半身癱瘓。自此,這部重約300磅的電動輪椅,便成為他的代步工具。

受傷後,蘇永通無法再用雙腿走在山頭,但對行山依然念念不忘。一次心血來潮,蘇永通相約健全朋友,嘗試坐輪椅踏上以前走過的柏架山,但礙於輪椅電量不足,蘇永通走了不足一半的路程便要折返。以往行慣長途路線,他現在傾向選擇較短的路線:「你累了可休息,但輪椅累了就要充電,在山頭不可能找到充電位充幾個小時。」

路面的斜道、路程的長度、電池的電量,都是蘇永通出門前的考慮,可是由於資訊匱乏,蘇永通只敢選擇以往曾走過及較熟悉的短途路線,以免最後要麻煩別人。選擇雖不多,但相比起人來人往的市區,蘇永通更享受在郊外猶如「一個人霸了整條路」的輕鬆感。他閒時會在網上發掘新的短程路線,如果路線位處郊野公園,他便會到漁護署網站查看路線是否有行車路,確保輪椅能順利前行。他有時候會觀看別人分享的行山片段,然而很多路線難以乘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所以蘇永通說真正合適他的路線並不多,他慨嘆:「別人行完,便當自己也行過吧。」

輪椅行山初起步

「坐輪椅真的可以行山嗎?」

這是香港教育大學一年級生Andrew一直以來的疑問。他患有俗稱「玻璃骨」的成骨不全症,不能連續站立超過約10分鐘,自小學起便需要以手動輪椅代步。他曾是香港乒乓球殘運代表隊成員,代表香港出戰2014年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雖有運動底子,但Andrew以前從沒想過行山。他說,為輪椅使用者提供的行山資訊少,主流傳媒及行山雜誌所提及的路線都是為健全人士而寫,絕少提及適合輪椅使用者的路線,令他一直以為:行山必須攀山涉水,路徑亦只由梯級或泥路構成,不適合輪椅前行。

Andrew說,輪椅使用者也能行山:「我們可去些地勢較平坦、較易行的路線,以第二個方法達至同一目標。」(陳詠欣攝)

促使Andrew行山的,是 Wheel Power Challenge的創辦人朱影翠。Wheel Power Challenge是推廣傷健共融的非牟利組織,不時舉辦輪椅體驗活動。朱影翠是物理治療師,認識不少坐輪椅的朋友,常聽到他們不同的渴求,到郊外行山是其中一項。2014年,組織成立之初,她與成員曾想過發掘無障礙行山路線,但因不熟悉香港的山徑而擱置。直至去年五月,行山網站「綠洲Oasistrek」的網主羅榮輝在社交網站上發帖,邀請有心人一同發掘無障礙行山路線,朱影翠主動請纓,邀請了包括Andrew在內的輪椅人士一同實地考察。

去年五月,Andrew第一次以輪椅行山,他嘗試由錦田雷公田行至元朗清潭水塘。來回長約八公里的路段雖以石屎路為主,卻要不斷上斜,甚至要攀上一個約30度的大斜坡才能抵達水塘。行山當天更下起雨來,路途困阻,但他最後都順利完成。

親身體驗過行山後,Andrew樂在其中。市區的路面雖較平坦,但Andrew認為,走起來遠比郊區累人:在市區,他要長期追趕著紅綠燈,穿插在人群與車龍之間;而行山卻能逃避市區煩囂,慢慢欣賞沿途風光。他坦言:「未試過行山前,覺得放假還是留在家中罷了。」開始行山後,他嘗試去更遠的地方,例如往離島探望朋友時,順道探索附近的山徑;當Andrew的朋友得知他喜歡行山後,亦主動邀請他一同郊遊。

繼續閱讀︰傷健合作 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