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要趁早 電影系畢業生拍網絡短片突圍

靠網上熱片突圍 終可執導商業電影

在「小薯茄」向著電影夢默默耕耘之時,同樣拍攝網絡短片起家的趙羅尼已踏上光明大道,得到電影公司的青睞,獲邀擔任導演,但他的電影路並非一帆風順。趙羅尼曾就讀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電影及電視高級文憑,約十年前畢業時,電影剪接的入職月薪只有約5,000元,難以維持日常開支,他唯有暫時擱下理想,先後投身有線電視新聞部以及蘋果動新聞任剪接師。但日復日的工作中,趙羅尼發現身邊同事工作多年仍留在同一崗位,不禁反問自己,是否要像他們一樣停滯不前。他不甘自己日漸被社會磨蝕,四年前毅然辭工。

趙羅尼於2014年辭職後,馬上著手製作第一條短片。新聞工作經驗讓他更關注社會時事,他改編網絡文章,製作短片《【公屋潮文】公屋・居屋・私樓》,講述年輕人第一次拜訪女友家,對方家長因他居住於公屋、居屋以及私人屋宇而採取截然不同的態度,反映買樓對香港年輕人帶來的壓力。

趙羅尼指有人認為投資上萬元拍攝網絡短片並不值得,但他堅持喜歡的事便要實行出來。(余嘉軒攝)

趙羅尼身兼導演和編劇,自掏腰包數萬元,加上朋友的幫忙,才湊成拍攝班底。由於原著文章早於網絡廣泛流傳,加上有資深演員盧宛茵擔綱演出,短片甫推出就一炮而紅,也引來工作機會。他後來乾脆成立製作公司「香城映畫」,透過不斷接拍廣告以賺取收入,支持他繼續拍攝他喜歡的題材。去年,他利用接拍廣告的收入製作短片《我的生涯規劃》,描述小學生憎恨強迫自己上學的父母,課後討論如何慢性殺死父母以獲取金錢,刻劃學生面對沉重壓力的困境。荒誕黑暗的劇情令《我的生涯規劃》與前作一樣獲得超過100萬的觀看人次。

《我的生涯規劃》講述學生面對沉重壓力,大受歡迎,facebook觀看次數達154萬。(影片截圖)

網絡短片的熱烈迴響最終吸引電影公司主動接觸趙羅尼,邀請他成為電影導演,雙方現已積極籌備首部長篇電影。趙羅尼形容:

「不會安坐家中便有人會賞識你,網絡正正是讓別人看見自己才能的平台。」

他透過拍攝網上短片突圍成為電影導演,只要三、四年的時間,算是走了捷徑,但走這條路也有不足之處,若由製作助理出身,花十年時間晉升至電影導演,可涉獵到每個範疇,更了解各個崗位的職責及難處。他現在則要花上更大的努力,了解電影製作的運作,務求和工作人員更順暢地合作溝通。

短片通往長片之路 不怕「蝕底」累積經驗

於浸大電影系畢業的導演何緯豐亦曾面對與趙羅尼相似的處境。他自2005年拍攝手機微電影《求愛123》起家,為香港其中一群首先拍攝手機微電影的導演。2013年,他參加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極拍48小時》微電影比賽,憑微電影《愛.西施豆腐》獲最佳電影獎,進入中國市場,最終於2015年拍攝首套電影長片《我們遇見松花湖》,以抗戰為題材,由黃百鳴監製。

何緯豐寄語電影系畢業生不要怕「蝕底」,要主動爭取機會。(李詠攝)

雖短片拍攝引領他一圓導演夢,但他指電影圈內有固定班底,一個圈外人走進拍攝場地成為導演,面對一群更有經驗的工作人員,無疑肩負巨大壓力,亦需加倍努力了解電影圈的語言。所以他鼓勵年輕人依從傳統門路投身電影圈學習,參加電影製作班或由低做起,先於圈內建立名氣及取得認同。

他指,投資者對導演的信心往往建基於過往作品之上,希望圓電影夢就要不怕「蝕底」,累積更多代表作。他舉例指自己為打入中國市場,2012年曾自薦為BMW拍攝六分鐘的微電影廣告,自資38,000元,旨在豐富自己的實力,最重要是不介意耗上青春,在影視界累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