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字世界 陳慧 愛香港的二三事

編輯│吳沅琪 記者│劉晉婷 攝影│余卓希 美術│馮一芯

「照片拍夠了嗎?」訪問開始後不久,陳慧叫停了攝影記者,鏡頭讓她不大自在。面前的陳慧,穿著深藍色連衣裙、架著黑眼鏡,低調地在咖啡店一角受訪。這個本來埋首在文字堆裡說故事的人,近年先後參與雨傘運動,成立「文化監暴」,參選藝發局委員。屢屢出現在鏡頭前,只緣於她對香港的愛。香港回歸前夕,陳慧開始寫她的第一本小說《拾香紀》,以一個家族的故事刻畫香港回歸前半個世紀的變遷。憑著這部作品,她於1999年獲得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開展作家生涯。

回歸前夕 結集香港回憶

陳慧並非一畢業就全心投入寫作,她曾在多篇訪問提及,中五畢業後,曾任職糖果廠的包裝女工、文員、電影編劇、電台節目監製。一口氣工作了接近二十年,在1996年毅然辭去商台節目監製的工作,希望有時間休息。其時香港正待回歸,陳慧形容,有了一個情緒爆發點去寫作。

「當時不會說擔心,那種東西是不可測的,從沒有一個地方試行一國兩制,也沒有一個地方有政府承諾五十年不變,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會怎樣。」

127_people_books《拾香紀》沒有多提對將來的徬徨,寫的是回顧,從1948 年到1996年的香港。陳慧在全書最後一句寫道:「原來,回憶,就是,愛。」此後她的作品也離不開香港,有人形容她為本土作家,她卻說:「不是我故意選擇的,我只是一直在香港生活,在香港寫作。」

堅守價值 無愧學習成果

陳慧深信的眾多信念和價值,或者要追溯到小學三年級時,當她父親知道她喜愛閱讀後,給她訂購了《讀者文摘》。在沒有其他娛樂的年代,她硬著頭皮看艱澀難懂的《讀者文摘》,卻慢慢深受其中的文學家、哲學家、作家啟發,打開了認識世界的大門,然後又再閱讀更多書。陳慧直言,從觀察劉曉波、劉霞、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樹、哈維爾、柄谷行人等作家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中,她相信社會應該有公義,相信民主的力量、自由的可貴。她激動地說:「我學了,就不可以愧對這一切。」

陳慧一直埋首寫故事,至今有二十本著作,回應身處香港的種種感受。她用「淪落」形容今天的香港社會,每當說到香港的變化,她總是按捺不住,夾雜粗言作比喻道:「你最愛的人遇到意外,不再認得你,行為、性格判若兩人,你有甚麼感受?這就是我對香港變化的感受。」

二十年來 書寫小城大事

寫罷《拾香紀》近二十年,陳慧的作品一直記錄著香港的 大小事,移民潮、「沙士」、零三年「七.一」五十萬人上街遊 行、零八年金融海嘯、甚至是「六.四」……無一遺漏。而自 2012年起,眼見政府高官連連爆出醜聞,卻每每不了了之,他們都以「沒有犯法」諉過,陳慧說:「我真的不認識這個香港 了。」

然後迎來了2014年的雨傘運動,「佔中十死士」之一的陳慧當時每天在金鐘留守,她形容,「出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她指,當時有一大批人聚集在金鐘,高峰期有二、三千個帳篷留守,但在金鐘以外,例如不遠處的軒尼詩道,已經儼如兩個世界。而在七十幾日後,金鐘曲終人散,猶如甚麼都沒有發生過一 樣:「我想這種平行,其實是漸行漸遠。」

2015年7月,陳慧開始透過網媒連載小說《異鄉人》,她多番感謝網媒的安排。這是因為自雨傘運動後,陳慧一度找不到自己寫作的狀態。

《異鄉人》的最初版本名為《穿牆人》,故事在2013年的香港展開,主角發現自己進入了與現實世界並存的一個平行世界。 故事環繞現實與未有回歸的香港,主角遇上截然不同的事。陳慧覺得,唯有這樣寫,才可以讓大家看到香港失去了甚麼。

在2012年9月開始撰寫《穿牆人》,短短3個月後,這篇故事在12月停載。陳慧解釋,當時自己不夠識見,也沒有預見未來的能力,於是不敢再寫下去。但雨傘運動發生後,陳慧發現,當香港一直前進時,故事已清晰地在她面前出現,她只需要以寫作去回應它就可以了。因此雨傘運動後再寫下去:「我誠心所願的是,不要辜負我遇到的事情,不要辜負我領受到的教誨。」

繼續閱讀:

參選藝發局 回應生命價值

身於困境 毋忘做人原則

社會融和 淪落中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