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稱國際都巿 香港中英文資訊鴻溝愈見嚴重

枉稱國際都巿 香港中英文資訊鴻溝愈見嚴重

 

權力轉移 政客傾向講中文
貝格理也指出,1997年主權移交後,不只官員不願講英文,其他政治人物也如是。港英年代,議會缺乏民主成分,權力集中,且由英國人主導:

我邀請一些政客上來(英文節目),他們會很高興,因為這可以讓聲音傳到那些英國管治者耳中。

97年後,議會民主成份增加,選民以本地華人為主,令中文影響力大增。貝格理嘗試代入政治人物的角度分析,到中文台接受訪問,可能比到英文台接觸多上十倍的選民:「今日要約受訪者,真的很困難,他們寧願把時間花在中文台。」

英國廣播公司 (BBC) 中文網記者蔡曉穎形容,與香港相比,國際媒體對中國更感興趣,但不代表香港本地新聞沒有價值。例如立法會宣誓風波、黃之鋒被泰國遣返,各大通訊社都有到場採訪。由於英語群體依賴本地英文傳媒,她認為香港不能只有中文媒體。

彭思明指英語使用者同為香港居民,理應可享最新最快資訊,但政府卻漠視其知情權。(王靖媛攝)
彭思明指英語使用者同為香港居民,理應可享最新最快資訊,但政府卻漠視其知情權。(王靖媛攝)

 

收視影響資源
公共廣播理應不受收視影響,可照顧社會小眾,包括非華語人士。但曾於港台工作超過30年,現已退休的貝格理,卻深深體會公共廣播機構也有收視壓力:「公共廣播應照顧小眾,但若收視太低,政府會質問你們憑甚麼花這麼多錢。」

港台既要照顧小眾,又有收視壓力的矛盾,早見於90年代初。當時貝格理編導《城市人》系列,講述非華語人士與本地人對話「雞同鴨講」的情況。

節目在亞洲電視播出時,以「黃金時段節目講外語會令收視下跌」為由,要求港台將節目中所有外語配音成廣東話,港台最後屈從。

貝格理批評此舉荒謬,完全違反節目原意。

深宵首播搵「鬼」睇?
貝格理看著30多年來英語節目播放時間的變化,難掩怒氣。貝格理初入港台的七、八十年代,英語節目曾於每晚七、八時播映;但近年英語節目漸漸淡出黃金時間。

港台電視31最新節目表顯示,港台電視部英文組自製的英語節目〈The Pulse〉 和 〈The Works〉,首播時間為平日午夜12點。貝格理批評,港台有了自己的電視頻道後,理應有更大自主權編排節目,但英語節目卻被安排在深夜播出。

貝格理表示:

把英文節目放在凌晨播出,我不認為港台履行了一個公共廣播機構應有的角色。

香港電台回應本刊記者查詢指,港台電視晚間黃金時段播放多元化題材與品種的節目,以配合大眾不同的喜好和需要。服務英語節目觀眾方面,除平日午夜時間特設英語節目播放時段外,亦會於周二至周六下午重播,以接觸更多觀眾。

 

繼續閱讀

英文廣播不只服務「鬼佬」

自居國際城市 淪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