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議局民主化 談何容易

「選村長是叔伯間圍內事」
由此可見,鄉議局的民主架構,並未能全面保障原居民權益。鄧逸軒就讀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四年級,是元朗廈村原居民。五年前一家由市區搬回廈村,在廈村住了數年,鄧逸軒不大關心村內事務,更稱「鄉議局不代表我」。

「我十八歲時,曾經跟父親說不想要丁權,被他『剷到飛起』。」鄧逸軒表示原居民的身分給他很大負擔。他擁有的丁權與他相信的社會公義背道而馳,於是他決定不理會這丁權、不蓋房,更不會將丁權售予發展商。

陳劍青認為,新界政治緊扣利益架構,而控制這龐大利益結構的人,往往是有權勢的鄉紳。(艾博瑜攝)
陳劍青認為,新界政治緊扣利益架構,而控制這龐大利益結構的人,往往是有權勢的鄉紳。(艾博瑜攝)

圍村講究階級,在鄧逸軒眼中,投票選村代表,只是叔父輩之間的事。一般村民不清楚村代表的職能,而村代表又不會主動跟村民交代。村民不能查閱任何有關村代表的工作資料、會議紀錄,根本無法得知村代表的工作進程。鄧逸軒認為鄉議局只代表權勢,以代表原居民作為幌子,維護自己利益。

近年原居民的丁權、僭建等,都是鄉議局所關注的議題。原居民看似擁有特權,然而本土研究社的研究成員陳劍青指,很多原居民都不能在架構中受惠,甚至遭到壓迫。曾有原居民向本土研究社就有關環境污染、生活環境的問題求助,更有原居民跟他說:「如果你能夠搞掂污染的停車場、貨櫃場,我便支持你。」

1%與99%之分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原居民和非原居民之間的衝突,而是1%和99%的分別。」陳劍青指,在新界政治體制下,只有一小撮人,即以鄉議局為首的鄉事勢力,代表新界的利益。少數有權勢的鄉紳掌握了鄉事架構的脈絡,餘下是沉默大多數的原居民,或是不被鄉事架構代表的非原居民。

朱凱廸提倡鄉議局民主化,不畏挑戰新界鄉紳,高票當選成為立法會票王。 (區翠恩攝)
朱凱廸提倡鄉議局民主化,不畏挑戰新界鄉紳,高票當選成為立法會票王。
(區翠恩攝)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提出要「民主改革鄉議局」,令鄉議局更具代表性。要改革新界的架構,陳劍青指要同步處理利益結構及民主化制度。透過民主化制度,將利益結構曝光;利益結構曝光,亦令到民主體制不會受有權勢的鄉紳操控。

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指,鄉事架構是殖民時期的產物,令政府可以最低成本管治新界。然而多年來,新界人口、政治、經濟環境都經歷巨變,但這架構仍然存在,並不合理。對於新界鄉村的制度該如何改革,鄺智文表示,應由整個社會共同商討。

現時鄉議局選舉制度
現時鄉議局選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