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讀書,沒有老師輔導,學生容易心散。陳明恩卻愛好自學,既可培養時間觀念,又能自由調節讀書速度,不用遷就同學:「在香港,要上大學才能自行編排時間,上小學中學都有固定時間表。」在家教育會否令她缺乏接觸同齡孩子的機會?她表示小時候住在村屋,會與同村的小朋友玩,閒時回到教會,也會跟其他用遙距課程的小孩子溝通。孩提時代的陳明恩,便用這種雙線教育,練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及英語。
與藝術結緣 從舞蹈到音樂劇
中學時期,陳明恩喜歡參加課外活動。她曾於教會參與戲劇演出,十八歲時又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參與為期一年的舞蹈培訓。半年後,她與團員到中國大陸、台灣表演。但隨著年齡漸長,她開始面臨一些困擾,如身分問題:她不清楚自己所屬的地方。雖生於香港,卻有一副洋人長相。教會的朋友相約會面時,不會叫她參加。她曾經討厭自己,覺得自己是「異類」,更有稚氣的思想:「哎呀!因為我個樣唔同,女仔唔搵埋我一齊去廁所啦!」
父母早就預見女兒會面對身分認同問題,便教她換個角度看。在父母的循循善誘下,她開始想通了:問題是出自雙方的,一味責怪自己,只會辛苦,她便放下了對身分的執著,並決定留港發展。
十九歲的陳明恩,要決定大學的路向。一年的跳舞經驗,讓她愛上跳舞,她遂決定投考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當時的舞蹈學院分中國舞、芭蕾舞與音樂劇。由於音樂劇包含跳舞、演戲及唱歌,對於貪玩又愛學習的陳明恩,最終踏入了音樂劇之路。
做好自己 而非做另一個人
讀音樂劇的學生高矮肥瘦都有,個性不同但相處融洽,不會爭做主角:「做主角不等於好,我們會放眼整個畫面、故事」,三年的音樂劇課程,讓陳明恩明白到每人都有珍貴的特質,有適合自己的位置。
畢業不久,朋友開設的唱片公司邀她出唱碟。然而,她沒有受過專業聲樂技巧的培訓,監製不滿意她的表現,讓她感到很是迷惘。她質疑自己的能力,幾度想過放棄。半年後,首支歌派台之前,公司突然宣佈倒閉,篤信上帝的陳明恩高呼:「神為什麼要這樣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