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台北,是個鬧劇嗎?
許世佳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
十月十五日,台北,雨細風寒。在台灣「首屈一指」的資本主義象徵台北一零一約有三百人。每個參與者都是反對那「貪婪1%」的「99%」。
華爾街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在抗議那些貪玩燒傷自己的大資本家們。燒到全村的房子去了,竟還不見反省﹗那麼「佔領台北」呢?「我也要教育補助」、「馬英九政府為財團減稅」等聲音此起彼落,有人說兩個政黨都為財團服務,沒有真正為民喉舌。有人大嘆台灣在科技業代工結構下,受到美國企業壓榨‥‥‥種種模糊錯雜的訴求,不到幾天便上不了媒體版面。
在極其艱苦的外交環境和國土資源掙扎下,發展主義逐漸廣佈在台灣的社會氛圍之中。為了拼經濟,一切變得再合理不過。因此,「佔領台北」似乎很難引起鋪天蓋地的浪潮。至少比不上華爾街或馬德里的水洩不通,連大學生之間也沒獲強烈迴響。
我想這源於體制強大的吸引力。在球賽落後的百分之九十九,自幼被牢固地灌輸了一套資本主義虛假意識︰努力踏實能夠給你成功果實,甚至他朝成為那百分之一,在這分配嚴重不均的體制下如魚得水。只是往往沒太多人注意,當大部分人胼手胝足過完一生,有多少人能夠如嚮往般舒適生活?甚至只能勉強餬口。然而,在資本主義的脈絡,這倒很容易被解釋:不夠,因為你努力得不夠。
不難理解百分之九十九很難提出具體的改變方針。因為你不可能要企業從此讓利於民,不追求利潤極大化,或者讓兢兢業業過了十幾年的青壯年摒棄畢生「大業夢」。因此,若佔領活動有意再延續,應該將訴求聚焦在政府的再分配政策上,取得更多共鳴。政府不應再靠舉債或傾向財團的政策來製造公平正義的「假象」,成為貧富懸殊的幫兇。
佔領台北的旗幟像運動者的起點。即使訴求瑣碎而未能獲得即時重視,這份散佈於社會各角落的反省之心,已顯示台灣的公民社會正邁開步伐,向更自由和多元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