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共融文化 SEN並不可恥
方校長認為融合教育需要整間學校的師生了解、包容與接納,了解不同人的差異,再加以幫助。學校舉辦共融文化週六年,讓同學認識SEN的種類、特徵。出乎意料,共融週也能增加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學習支援主任陳明姬指曾有懷疑是SEN的同學看了告示板問她:「我懷疑我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老師便更容易就懷疑個案跟進。
共融文化週的攤位活動中,有同學帶上耳機播放嘈雜聲音,聆聽指定聲音,感受帶上助聽器的聽障同學的世界。「他們聽到的聲音全部擴大,而非只是擴大想聽的聲音。」學校亦安排言語治療師培訓輔導領袖生,讓他們教導同學更多朗讀技巧。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讀寫障礙的中三學生馮啟宇,由同學教他扭氣球,在活動中派給同學,他亦喜歡玩扯鈴及魔術,陳老師指透過不同活動,能讓SEN學生建立自信、有所專長。
校方鼓勵開設Whatsapp群組 加強家校溝通
經驗豐富 亦有誤解
陳明姬在學校推行融合教育前,曾修讀碩士特殊教育課程,雖然知識豐富,但也有對SEN生不理解的時候。有老師投訴一位SEN學生發出聲音騷擾上課,陳老師便帶他到圖書館一起工作,並著他細聲一點,同學才發現原來自己正發出聲音,便停止發出聲音。「由那刻開始,才知道許多老師誤會了他,誤會他故意嘈吵,騷擾同學。」學生從小被老師認定不乖,不喜歡接觸老師,但原來他都不意識到自己發出聲響,她坦言「我自己也有這個錯誤,何況其他老師呢?」
陳明姬每天忙於處理不同的個案,更需要與家長聯絡。在訪問中,旁邊的學生看一看老師的電話,也不禁說「嘩!咁多人(Whatsapp)搵你!」陳老師則笑著指大部分是家長。學生乖與不乖,也為他拍張照片,讓他自己和家人也知道。
每人各有差異,不只是SEN學生,卍慈中學潘啟祥指「這些孩子在學習上的障礙只是他整個人的一小部分」,他認為社會需要不同的學校幫助不同學生,「生源減少,正好讓學校體制和每間學校去反思,我們如何能提供多類型的教育服務給不同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