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路崎嶇
學校鼓勵老師關懷學生,建立口碑,家長到校叩門,希望子女在學校能得到關顧,但推行融合教育的壓力還是存在。因學校取錄SEN學生多了,華貴麟校長偶爾接到附近居民及商店投訴,雖投訴無理,但亦使學校面對壓力。學校轉型,亦使校內一些成績頂尖的學生「離巢」,轉讀區內其他學校就讀,華貴麟校長雖感可惜,但每當想起SEN同學們的進步及笑臉,家長們的釋懷,便覺值得:「我們想去保護這班學生」。
大埔卍慈中學:深化融合,照顧個別差異
同位於大埔區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早於零六年因收生不足而推行融合教育,發展與其他主流學校不同的長處,至今SEN學生超過一半,大部分為讀寫障礙,校內八成老師已接受教育局的培訓,學校更於二零一零年獲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關愛校園獎勵計劃」中學組「最關顧有特別需要學生」主題大獎。學校能夠照顧學生差異,吸引各區家長報讀,副校長潘啟祥指學生有超過一半非大埔區,學校更在中一擴班,由取錄兩班學生增至三班的中學。
讓學生多點選擇
潘啟祥以「給學生多點選擇」形容學校的教學,學校把課程分為核心、延展及挑戰三部分,教材的深淺會有相應的調整。課堂上老師以分組的形式上課,配合不同程度的教材,試卷亦會分兩份,其中一份為調適試卷,內容以核心部分為主,答題字數要求相對少。SEN學生可選調適試卷或主流試卷,讓學生循序漸進學習,「希望學習環境可以做到好像自助餐一樣,可以自己選。」
具有不同深淺程度的「分層課程」由老師自行製作,為不同程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材,照顧不同學習差異,讓弱的學生得到照顧,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融合教育主任鄧婉芬指調適卷最初為SEN學生而設,後來發現能力弱的非SEN生都可以用,分層更能依據學生能力授課,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書三十年的鄧老師推行融合教育前是訓導老師,到後來因工作量太大而不能教書,現在只專責處理SEN生的問題。每年中一入學前夕, 鄧老師會打電話予家長及小學老師了解學生情況,並舉辦三日兩夜的宿營了解及觀察學生,再製作簡表,寫下學生的特點,並為學生定立目標。她認為處理SEN沒有標準方法,要不斷嘗試。
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共融環境,SEN生建自信
位於屯門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學校自零三年推行融合教育,現在約有一成多SEN學生,其中大部分為讀寫障礙。校長方順源坦言推行融合教育是因為政府政策,主流學校都需要推行,而以學生為本是教育工作者應該的本份,於是便開始投放更多資源照顧SEN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