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少女的抗癌日記
20多歲的曾曉慧本來只是個平凡的「打工仔」,兩年前因反覆發燒及小腿出現小紅點而求診。初時她不以為意,以為只是一般感冒,怎料後來雙腳腫脹,連家庭醫生也不知何故,遂轉介她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期間先後有醫生懷疑其病況與血科疾病有關。
醫生未下診斷之前是一段難熬的時光。年輕的曾曉慧自問平日還算健康,沒有長期疾病和不良嗜好,所以非常憂心,急忙上網搜尋有關血科疾病的資料,越看越不安,深怕患的是重病。
2014年7月,曾曉慧被確診患上血癌。醫生斷症的一刻,她腦海裡一片空白,良久才反應過來。幸好,她所患的血癌屬治癒率高的一種。不過,她在治療期間卻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痛苦:頭痛、作嘔、沒有胃口、「吃不下、排不出」等,令她痛不欲生。肉體的苦楚只能由自己承受,人生從未如此辛苦,她感到極度無助,問自己:「會不會就這樣玩完(生命完結)?」
求學時期的她喜歡寫作,尤其散文,但踏入社會後忙得不可開交,她坦言:「從前忙於打工賺錢養家,沒有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過怎樣的生活。」直至得病,她才有時間停下來反思生命,把抗病經歷化作文字。
打破忌諱 寫下不敢說的話
起初執筆只想作個紀錄,但在親友的鼓勵下,曾曉慧決定在網上公開日記,把華人忌諱的疾病顯露人前,將抗癌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娓娓道來。不論是喜怒哀樂或是一些不便宣之於口的情況,她也能透過文字盡情地寫出來。她最深刻的是曾在網上發表過《病人心聲》一文,道出病人不被理解的感受,結果引起不少迴響及共鳴,證明文字可以避免尷尬。而暢所欲言地剖白心聲,不但助她抒發情緒,更能讓親友了解她真正的想法。
雖然在寫作過程中難免要回憶痛苦,例如寫到打麻醉針的一刻,她心裡同樣感到疼痛。但提筆寫作後,她認為自己比以前快樂,至少能透過網誌流露心聲,痛苦好像不是獨自承擔。曾經有一位同樣患血癌的網友看過她的日記後受到鼓勵,仿效她以網誌分享生活點滴,兩人互相關注彼此病況,成為抗癌路上的同行者。說到這裡,曾曉慧的樣子流露出驚嘆的表情:「我也想不到,我這些小小的力量也鼓勵到別人做正面的事!」
寫作與治療
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馮海嵐接受電話訪問時指出,寫作能讓人抒發情緒並達到鎮定的效果,可應用於面對頑疾的病人或情緒病人身上,以改善他們的心理質素。
寫作治療一般由醫生、社工、心理學家等主導,並不必由專業人士主導。他們會建議病人於寫作過程抽離事件,同時鼓勵病人以正面的角度描述事件。雖然寫作時難免會回憶起傷感畫面或刺激情緒,但她認為這是寫作過程的一部分,所以病人不應停留於負面情緒,反而應透過寫作思考自己應如何生活下去。
馮海嵐表示,寫作治療的概念與一般以寫作抒發心情相同,惟前者的寫作時間較為定期,並會針對病人所面對的問題書寫。不過她補充,現時寫作治療在香港並不普及,亦未有嚴謹規範治療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