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同行者 張達明

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

在很多人眼中,張達明都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在家裡,他是子女最堅強後盾,也是他父母的孝順子。即使一天只能睡上三、四小時,他必定早上七點準時開車,接送行動不便的父親晨運。完成整天的工作後,又立刻回家照顧兩子女,日復如是。家庭以外,張達明既是法律學者,也曾任監警會委員,工作繁重。

而對張達明來說,香港是他另一個家。

1983年初入香港大學法律系,中英聯合聲明則於1984年簽訂,他作為法律學會幹事,當時積極參與討論《基本法》。雖然當時僅有少數大學生關注,但少數人熱烈的討論氣氛帶動其他人關注,學生的聲音還是有感染力,更不會如現今般被抹殺。張達明勸勉年輕人

「不要放棄,你們也是在大時代當中,香港的前途是你們的。」

大時代當中,總帶著責任與風雨。

我們都是見證大時代的人

昔日同窗兼港大同事戴耀廷於2014年發起佔領中環,張達明明言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但在那段日子,幾乎每晚在添馬公園都能見到他的身影。在那裡,他與幾位同伴設立了緩衝區和討論區,希望成為抗爭者的避難所,一旦警方鎮壓,也可讓他們得以安全撤退,亦是一個平台讓不同立場的人進行理性討論。

當時警民戾氣很重,但緩衝區的出現,恰恰可以把建制和非建制的人連繫起來,成為一個對話交流的地方。緩衝區以外,張達明也知道有年輕人為了解佔領區附近居民的意見,會親自去「洗樓」,逐家逐戶介紹自己的理念,當然有被居民責罵,但至少雙方能找到一個切入點了解對方,彼此不再是劍拔弩張。年輕人懂得反省和聆聽相反意見,正是張達明看到的希望。

張達明指自己在佔中期間被年輕人的熱誠所感動。(賈彩雲攝)

佔領期間有數晚,張達明與年輕人在草地仰望群星,大家不經意聊至凌晨兩三點。這些晚上,他重溫自己大學時的青葱歲月,也找回與年輕人聊天的話題。他突發奇想,若這些街頭藝術、流動講室可以保留,大家毫無隔膜地交流,甚或政府每月開放夏愨道一天,讓市民可以合法在此紥營、聊天,也許不失是一個美好的托想。

「無論是與我的子女還是年輕人相處,我都想做他們的同行者。我作為長輩,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給你們良好的環境去尋夢。」

他看見到的,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