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鈞翹:「很多東西要透過體制去做」
23歲的張鈞翹,現正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五年級,他在大學一年級的暑假通過學系計劃到公民黨實習,其後加入公民黨。
張鈞翹以前是學民思潮成員,現擔任公民黨「青年公民」的九龍西召集人。身分轉變的背後是政治理念的改變。他解釋,傘運後前面有兩條路,一條是爭取較大爭議的議題例如政改,另一條則是深耕地區,「由地區贏回香港」。他過去曾經專注於第一條路,但現今轉為支持後者的社區概念。對於香港眾志等新政黨,他將其歸類為「打hardcore議題的政黨」,對於這條路線他不大認同。他認為雨傘之後,社會分化愈來愈兩極,因此更加要拉市民回到自己一邊:
「若果你再不斷跟市民講一些很民主很硬性的議題,市民是會睡覺的。」
張鈞翹舉例說,很多市民不關心一地兩檢,甚至他們開一地兩檢街站也會被相熟的街坊罵「阻礙經濟發展,高鐵很方便」,因此他們只能不斷在街站指出政府所講的「48分鐘到達廣州」不是實情。市民關心的是政黨能不能為他們解決日常地區事務的問題:比如有小販聚集阻街,你能否找到食環署處理。他認為處理這些事務時政黨可以提供到協助:「無論你眾志又好、工黨又好,你有議員的話,做事會快很多,甚至打一個電話,明天就有食環署趕走所有小販。」也因此,他認為要實踐自己的政治理念:「很多事情要通過體制去做。」
張鈞翹資歷尚淺,難獲街坊信任,與市民接觸時會遇到街坊說「我食鹽多過你食米」。他認為這是年輕人從政最大的困難。加入了公民黨,他自認得到不少資源,也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對於會否參選兩年後的區議會選舉,他指很多事情仍在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