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失掉的母語

「八十後」組織「失控的台語課」

現居台北的Yokita是「失控的台語課」的發起人,同時為大學及私人台語教師及室內設計師。一開始訪問時,他對我說:「我已經好幾年沒有說國語了。」 他說身邊的人即使不會講台語,也聽得懂,所以他會堅持說台語。小時候Yokita在學校用國語上課,但回到家中就必須要說台語,不可夾雜國語,這是他父母定下的一個嚴格規定。如果不好好說話,媽媽就會開始邊唸邊罵:「台語家族的小孩,如果不會說台語就真的有夠誇張。」所以他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

2015年底,他和五個朋友唱卡啦OK,點的全部都是台語歌。他憶述,當晚大家酒過三巡後,開始慨嘆:「我們講的語言,可能我們的子女、孫子都聽不懂了。」於是,當下就在facebook上設立一個專頁,推廣台語。為甚麼取名「失控的台語課」?「台語有個字叫『起痟(khí-siáu)』,就是發瘋。那天我們都喝到有點醉。」他酒醒後,他們才開始認真商量推廣台語的實際行動。

現時「失控的台語課」的facebook專頁有近五萬個追蹤者。他們主要在專頁上教台語,除了透過帖文教導一些「必懂的台語字/句」,也會辦讀冊會,以及每月一次的台語桌,每次參加者約有20至30個。讀冊會上,參加者會閱讀台語文學作品。Yokita解釋,台語文學即以台語文字書寫的作品,他指:「即使我會說台語,但也不會寫台語文字。我還要去猜猜看你可能在寫甚麼。」他形容這有點像粵語,有些字詞是大家都只懂講而不懂寫的。以台語入文的作家不多,他們最常閱讀的是陳雷的作品,題材以台灣鄉土情懷為主。Yokita指,陳雷的台語文字寫得不錯,語氣也很到位。至於台語桌,就是把參加者分成不同小組,每組由一個台語流利的人擔任「桌長」,帶領組員用純台語聊天。

台語桌活動多數在咖啡室舉行。(受訪者提供)

台語不僅是一種語言

參加者主要是30至35歲的年輕人,Yokita形容,這一代人會跟長輩說台語,但與同儕就講國語。這些人不只想學會台語,「他們覺得是感情,覺得這個台語快死掉、消失了,他要保存下去。」參加者中更有外省人、客家人甚至外國人,有些為了工作需要,亦有些為了興趣。他特別強調,他不是覺得台語特別優美才去保育它。「有人說台語罵人的力道非常強,他一定要用台語罵人。」Yokita形容,用台語是一件非常「直覺性」的事。

Yokita認為,保存台語是為了保存本土文化:「各個語言都有不能翻譯的詞彙。有些台語很簡單就講出來了,不過國語不知如何翻譯。」他舉食物為例,台語文字中的「粿(kué)」是糕點的總稱,如翻譯成國語可以寫成「蛋糕」、「塔」等等,但這些國語文字令人覺得這款食物由外地傳來,而非本地的食物。

訪問時,他對我說:「想像到你80歲的時候,你的孫子一句廣東話都聽不懂,你想和他聊天,可是你和孫子沒辦法溝通。你已經80歲了,能跟你一起用廣東話的人,一個一個死掉,你自己是沒有辦法再講話。」在台灣這是很多老人面臨的狀況。對於台語的感情,在於它是母語,它是一直與身邊的人溝通的工具。這個工具消失,許多關係和聯繫都會一併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