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呎空地白荒廢 公共空間閒人免進

空有指引無監管 市民追究無門

城市規劃師林芷筠說,公眾往往要在公共空間落成後才發現問題,但追究無門只能靠傳媒發聲。(陳家怡攝)
城市規劃師林芷筠說,公眾往往要在公共空間落成後才發現問題,但追究無門只能靠傳媒發聲。(陳家怡攝)

自2008年銅鑼灣時代廣場佔用公共空間一事被揭發後,公共空間管理問題始受關注。政府和發展商被質疑監管不力,遂於2011年發展局公布指引,就同類空間的設計和管理提供準則。然而指引並無法律效力,只供私人發展商參考,即使發展商管理不善,亦難以追究。

城市規劃師林芷筠指,政府一方面要求地產商發展休憩空間,但又缺乏規管,反而將主導權交給發展商。發展商呈交公共空間的初步規劃書予城規會審批,過程細節並不公開,政府又沒有專責部門處理公共空間管理不善的問題。她表示政府在最初批地給發展商時,應訂明設計和管理的要求,否則等同送了一塊土地給地產商自由發展;而城規會應向公眾披露審批過程,讓公眾參與諮詢。

北角丹拿區議員、公民黨副秘書長鄭達鴻認為,政府只是在地契規定發展商要劃出休憩空間,並沒有具體規管發展商應如何發展該空間,發展商只會按照指引完成最低的規劃設計要求,指引效用成疑。

業主承擔管理費 中門大開存隱憂

建築師關兆倫批評現時香港的公共空間是將剩餘的土地「湊數」,符合規劃署對休憩空間的標準。(陳家怡攝)
建築師關兆倫批評現時香港的公共空間是將剩餘的土地「湊數」,符合規劃署對休憩空間的標準。(陳家怡攝)

「思政築覺」成員、建築師關兆倫表示:「發展商這些『收收埋埋』的設計,目的是想公共空間不被發現,令住戶感覺這片空間屬於自己,形同屬於樓宇的私人花園,藉此增加樓宇的價值。」他建議地產商應讓公眾參與公共空間規劃。

工黨社區幹事趙恩來亦指,發展商撥出土地作休憩空間以換取額外建築樓面面積,從而獲取更大利潤。但政府把公共空間的管理權交給發展商,發展商形同間接私有化公眾用地,雙重得益。趙恩來續指交換的條件由政府和發展商私下互相商議,一般不會向公眾披露,除非得到發展商同意,可是私下協商而得的條件會否清楚列明在地契讓公眾查閱,則無從得知。

工黨社區幹事趙恩來指地契一般寫明要維持公共空間於良好合理的狀態。(陶雪兒攝)
工黨社區幹事趙恩來指地契一般寫明要維持公共空間於良好合理的狀態。(陶雪兒攝)

雖然地產商負責發展和管理私人屋苑內的公共空間,但這些空間的保養維修費用,則由業主負擔。趙恩來指由於公共空間的使用者不止業主,故此業主一般不願意合資。新葵芳花園的管理處坦承不少住戶不滿政府政策,每戶每月支付的管理費,其中一部分是用於公共空間的維修、清潔、保安等開支。空間開放予外人使用,管理費則由業主承擔,不少業主皆感不公。

除了承擔管理費用,部分住戶更擔心保安問題。新葵芳花園居民羅達華一直知道平台屬公眾地方,他不時看見年輕人在平台吸煙飲酒。他認為開放平台給公眾使用是一件好事,但需有良好保安管理。新葵芳花園管理處指,平台石卵徑是遭外來人士惡意破壞,因此擔心公共空間對外開放或成安全隱憂。

投訴後有改善 昐公眾多關注

有私人屋苑的公共空間在市民投訴、傳媒報道後管理已有改善,灣仔囍匯五樓平台花園是其中一例。往平台花園的升降機與通往住宅的升降機相似,市民難以分辨,或會誤會是住宅而止步。54歲的司徒華冠並非囍匯住戶,起初他以為平台是私人花園,不敢進入,後來看過傳媒報道後方知平台屬公共休憩空間。首次到訪時,他花了20分鐘才找到平台花園。後來有市民向管理公司反映指示不夠清晰,利東街管理有限公司便張貼指示牌和平面圖,標示前往花園的路線。司徒華冠指,增加指示牌後比以往更容易找到平台位置,加上平台環境幽靜,因此路經附近時也會選擇在此休息。

雖然這些公共空間的管理問題仍未完全解決,但部分已得到改善,反映公眾的關注和參與非常重要,「思政築覺」成員關兆倫認為只要公眾聲音夠強大,相信有一天可以作出改變。

publicspace_tabl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