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海外交流增 學生開支有增無減
不只是「環球」課程,一些面向國際的研究課程亦有類似強制學生交流的規定,如浸大的歐洲研究社會科學學士課程(法文/德文),學生入學前須前往法語或德語地區,參加為期兩星期至一個月的暑期語言課程。學生須自行支付機票及當地生活費用,在第三學年亦要前往法語或德語地區大學交流一年。
負責歐洲研究課程的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系主任 Hans Werner Hess表示,學生每月在法語或德語地區的開支為800至1,000歐羅(折合港幣6,800至8,500元)。一年歐洲交流加上機票及暑期課程的生活開支,學生額外需花費最少近90,000元。
在眾多國際化課程中,額外支出最多的是中大環球商業學課程,學生的額外花費接近20萬。學生在入學前,便須參加為期六天的日本迎新團,所需費用約7,000元。學生在第二學年須前往一個亞洲城市參加考察團,以2016年舉辦的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十天考察團以及廣州兩天考察團為例,所需費用分別為約6,000至7,000元及1,500元。
此外,學生須分別前往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交流一個學期,並參加當地大學舉辦的考察團。課程網頁列明,學生在美國和丹麥交流期間,預計需花費約23,200美元(折合港幣約18萬)。學生每年同時需參加費用約1,000元的環球商業論壇。學生在大學四年,最少須額外花費約港幣19萬元。
中大學生會會長周竪峰表示,明白海外交流對於環球或外國研究課程的重要性,但認為交流帶來的開支,對基層學生會有一定壓力。他指,本港學生的學習支出一向龐大,假如學生再參加強制交流計劃,負擔百上加斤。他希望政府和大學投放更多資源,幫助經濟有困難的學生。
海外交流非去不可 鼓勵學生自覓支援
中大環球商業課程和國際貿易與中國企業課程 (IBCE) 主任賴漢榮認為,環球化已經成為潮流,對商界的影響尤其重大:「現在我們只講一個市場—— 「World Market」……國際化應由學校開始,準備學生面對環球化。」他認為,各國大學商學院提供的商業課程,各有特色,例如美國的投資及創業發展較出色,學生往海外交流,能與各國學生一同學習及合作,培養國際視野。他又指,學生參加考察團期間,會到當地不同企業參觀,例如學生在新加坡考察時,會前往余仁生公司,了解企業的實際運作,擴闊眼界。
賴漢榮指,大學已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經濟支援,學系亦會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低息貸款,同時鼓勵同學更積極循不同途徑尋找資源,以完成課程。他稱自己當年家境並不富裕,但靠自身努力,最終仍順利畢業:「我曾經也是學生,以前在美國讀書時,做三份工,又過到關。」
浸大教授 Hans Werner Hess 強調,歐洲研究課程不能只局限於課室,讓學生一味學習理論,學生須透過暑期語言課程及交流計劃,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及對歐洲有全面認識。他指,近年歐羅匯率下跌,當地生活費已比以往便宜,學系亦批准學生以半年海外實習取代半年海外交流,學生可以實習工資減輕經濟壓力。學生也可透過申請獎學金或學系提供的免入息審查貸款,順利完成學業。
中大協理副校長王淑英表示,學生若有經濟困難,可向政府學生資助處及大學申請不同形式的經濟援助或免息貸款,校方亦會與設有海外考察課程的學科部門保持聯繫,讓有需要的同學循多個途徑獲取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