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壁畫無疑令村落增添生氣,但亦令農村不斷演化。不過,他指「改變是無可避免,問題是大家想改變到什麼模式,是否可以保留現今的農業模式,再令它切合到社會的轉變,而非令它被淘汰。」負責人山地亦言,擔心村落變成景點,所以暫時不會在全村畫上壁畫。
落敗了的溫柔革命?
城鄉藝術一直都以農村作基地和主要的展覽場地,為了接觸更多城市人,今年七月中,山地及一眾藝術家與信和企業旗下的組織「信和藝術」合作,帶同城鄉共生概念,衝擊商場,於屯門市廣場舉辦「我愛我家·城鄉生活藝術展」。將商場的展覽廳打造成一條鄉村,在展覽廳中展出小麥草、稻米,以及擺放其他生活器皿,希望令平日只逛商場的市民能感受農村生活。但展覽開幕的首天,信和藝術便以部分參展作品有違展覽主題,且未經商場批准為由,拆除一幅寫有「強烈要求城鄉可以和諧合併」的聾貓漫畫,於是,策展的YMCArts in Education Project和藝術家決定取消展覽。籌備近一年的藝術展要夭折,山地與藝術家斥責信和集團藝術審查,不尊重藝術。
山地指:「其實整個溝通過程當中我們是沒有激進的,但即使是低層員工已像是被洗腦,認為某些東西很敏感,比如我說『人和土地的關係』及『生活原是應有選擇』,他們已經覺得很敏感。」
不過,負責記錄展覽籌備過程的土地影像製作負責人黃先生認為「拆展」反而是好事,令他們有更大動力去推廣鄉村承傳。黃更因此下定決心在馬屎埔村租屋,變成真正的「村民」。山地亦指,活動表面上失敗,參與創作的村民亦感失望,但過程中的得著更為重要:「我們發現原來想接觸市民,就要先接觸商場高層。」
將「高尚」的藝術帶給村民
藝術一向予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各藝術家亦坦承村民不是一下子就接受藝術方式。致力發掘香港閒置土地的獨立藝術團體空城計劃,今年六月亦在粉嶺坪輋村舉行類似的藝術展,當中不但與村民合作籌辦音樂會、導賞團,更促成藝術家與村民合作,製作三件反映鄉村生活的藝術品,負責人「皮蛋陳」指:「有個叫財叔的村民,完了展覽後,說想做一件『鞦韆』,『一個斷腳的鞦韆』,寓意有我們的幫助,他們(村民)才可繼續運作。」可見,城鄉藝術將藝術帶入鄉村,拉近藝術與公眾的距離,令村民有機會成為藝術家,用藝術溫和地發表心聲,爭取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