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年輕人沒參與「夜繽紛」 香港夜生活繽紛不再?

今年九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主持「香港夜繽紛」啟動禮,港府推行一系列夜間活動,希望藉此振興本地消費,推動夜間經濟發展。

本刊以網上問卷訪問了305位18至29歲的年輕人,了解他們對「夜繽紛」活動的接受程度。雖然54%受訪者表示有出夜街的習慣,但卻對這項政策興趣缺缺,超過八成受訪者在「夜繽紛」啟動的首個月內沒有參與任何「夜繽紛」活動,更有約三成人對這些活動完全不感興趣。政府希望透過一系列夜間活動吸引市民在夜間外出消遣,但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所憧憬的夜生活又是怎樣的?

記者|盧家俊   編輯|唐穎賢   攝影|盧家俊

「香港夜繽紛」活動包括在灣仔、堅尼地城和觀塘舉辦夜市、中秋節彩燈會和國慶無人機表演等。活動一推出便引起大眾討論:灣仔「海濱藝遊坊」夜市供電不穩定,導致有攤檔不能正常營業,國慶煙花表演期間市集安排混亂令人記憶猶新。有市民批評有夜市攤檔漫天要價,四粒燒賣售價港幣20元。

記者曾到灣仔夜市視察,需要排隊十多分鐘才能進場。當日夜市人流頗多,氣氛尚算熱鬧,但攤檔食品定價比坊間稍高,例如一瓶300毫升樽裝港式奶茶索價20多元,撈冷麵配四餸要30元等。現場多為上年紀的人或一家大小,亦有不少內地遊客,唯獨本地年輕人較少。

為了解年輕人的夜生活習慣,以及他們對「香港夜繽紛」活動的看法,《大學線》於10月5日至10月15日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305名18至29歲人士。其中,82%的受訪者仍然是學生,而其中超過六成的人每月的收入在5000港元以下。

近三成半受訪者表示對夜繽紛活動毫無興趣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人曾了解或聽聞由發展局所舉辦的海濱夜市活動,僅有不足一成受訪者從未聽聞過「香港夜繽紛」的任何活動,顯示年輕人並非對於政府的夜繽紛政策漠不關心。縱然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知悉政府舉辦的夜繽紛活動,但有高達80%(245人)受訪者表示自己從沒參與過任何夜繽紛活動,當中更有34%(105人)受訪者表示對這些活動毫無興趣,而最多人參與的夜市活動,參與率亦不足一成。即使目前全港80個商場配合政府推夜間活動或優惠,但只有不足一成人有興趣,僅9名受訪者曾參與其中;4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戲院夜場優惠有興趣,但實際上只有2%,即7名受訪者曾使用優惠——這些數字或許反映了政府大力推行的夜繽紛活動對部分年輕人來說吸引力不大。

在未參與任何夜繽紛活動的八成(245)人中,有64%表示不參加的原因是「活動內容不吸引」,46%表示「外界對活動評價不佳」,44%認為「政府在宣傳手法不佳」。此外,一些受訪者認為夜繽紛活動的消費成本太高,對於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或會成為窒礙他們參與活動的因素。政府希望吸引市民在晚間外出消費娛樂,是否與時下年輕人的想法一致?

data-3
data
data-5
data2
data-4
data-6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疫情氛圍似斷未完 夜生活早已變味

就讀理工大學電腦科學系的Nathan曾參加堅尼地城海濱夜市和中秋節燈會等夜繽紛活動。然而,他參加夜市旨在體驗熱鬧氣氛,比起在夜市消費,他更享受與朋友一起在人山人海的夜市聊天玩鬧。 Nathan認為場內攤檔欠缺特色,坦言不會再去第二次。他指不少檔位只是賣魚蛋燒賣等常見的港式食物,雖然價錢未至於太貴,場內亦有販賣文創產品的攤檔,但他同樣興趣索然。Nathan建議主辦方在場內增加座位,讓人們有更多戶外休憩和進食的空間,同時也能為夜市增添一些獨特體驗。

Nathan認為夜繽紛夜市的氣氛不錯,唯獨欠缺特色及供人休憩的空間,令體驗大打折扣。 (受訪者提供) 

住在沙田的Nathan發現,自疫情開始,居所附近的大型商場在晚上9、10時就已經變得「水靜鵝飛」,即使疫情過後仍是一樣。他憶述曾於晚上9時在旺角吃完晚飯,但附近整條街的商舖都已關門,令他頓時失去逛街的興致。

「如果吃過晚飯從餐廳後出來想再多逛一下,卻發現街上的店鋪都關了門,那一刻其實覺得十分掃興。」

對Nathan而言,夜生活不單是在市集購物消費,更不只是燈紅酒綠的夜市人潮,他更喜歡在晚上與朋友在城門河閒逛聊天,享受晚上休憩的時光。

熱衷夜店文化 年輕人喜愛「夜蒲」

有人喜歡平靜地與好友共聚,有人則喜歡活力多樣的夜店文化。21歲的大學生Tommy每個周末晚上都會到中環蘭桂坊的夜店,參加派對活動或「落club」喝酒。

儘管Tommy現居元朗流浮山,前往中環需要兩個小時車程,仍無阻他前往夜店的興緻。他認為在夜店跟隨激烈的音樂盡情跳舞,可以釋放日常壓力及表達個人情緒。Tommy熱愛夜店文化,亦因為能夠在夜店內認識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新面孔,結交新朋友。

Tommy認為中上環的夜店文化已經成為本地夜間經濟的一大特色,甚至在海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他認識許多外國朋友都熱衷於到訪香港的夜店,亦認為夜店令香港的夜生活生色不少。儘管相對於多倫多等國際大城市,香港的夜店因為場地大小限制或價格太高而稍嫌失色,但對於Tommy和他的外國朋友們而言,香港夜店依然有其吸引之處——夜店密集,位處市區,對本地市民和外國遊客都相當方便。若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夜店周邊的經濟活動,如食肆等,或許比起舉辦夜市更能吸引人外出和消費,對於像他這樣本來就會在夜晚外出的人群來說亦更方便。

與其搞夜市 不如支援地區小店

Tommy曾於週末前往觀塘的夜市,他指當時市集並不算熱鬧,排了幾分鐘就能進場。他在場閑逛一個多小時,花20元買了一串豬頸肉串燒,他表示自己不會有興趣再次到訪市集,形容夜市只是將幾間小吃店塞到一個區域,價錢也不是特別便宜。他也不滿意活動的管理——他目睹夜市中央垃圾桶的垃圾堆積如山,卻無人清理,隨後他在網上也看到很多人抱怨其他夜市亦有相同問題。

他認為政府不必從零開始建立香港的夜市文化,反而應該要更著眼於地區的零售或飲食店舖。家住流浮山的他偶爾會到元朗一帶的小食店吃宵夜。這些小食店主要做街坊生意,雖然不如夜市規模盛大,但會營業至深夜,且食物的質素比起夜市更為優勝。Tommy認為與其投放大量公帑推動夜繽紛,不如支援地區小店,同樣能達至吸引市民外出和刺激經濟的效果。

Tommy認為香港夜店文化是本地夜經濟的一大特色,認為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支持並發展自身優勢(受訪者提供) 

家中獨享夜生活 打機網購成日常

香港大學電腦工程系四年級學生Issac,晚上幾乎足不出戶。Issac觀察到身邊許多年輕人都會趁著晚上與朋友出外玩樂聚會,雖然自己偶爾也會與朋友外出,但他更傾向留在家裡,坦言更享受一個人在家中玩玩電子遊戲、自娛自樂。

要娛樂不一定要在晚上外出,消費亦然。Issac常常在網上消費,舉例電子遊戲《FIFA》每周推出價值數百元的禮包,他都會欣然購買。Issac認為,比起外出到實體店購物,網購更為方便,有時亦能買到限量版的貨品。

對於最近舉辦的夜市活動,Issac沒有參與其中,他認為這些活動的價格和地點對本地居民並不吸引。他舉例,網絡上不斷流傳「廿蚊四粒燒賣」、「三十幾蚊一杯港式奶茶」等討論,不少人都批評攤檔的定價太高,更有「劏客」之嫌。Issac十分認同網民的評論,他想像中的香港夜市應有如台灣西門町、九份夜市一樣親民、價格便宜,但現實卻與他的期望恰恰相反,令他對香港的夜市望而卻步。

「我認為夜市至少應該要便宜一點,親民一些,但現在的東西價格這麼高,外地遊客或許可以接受,但我們本地人是能夠看出來的(價錢比正常偏貴)。」

此外,居於沙田的Issac認為夜市,通通都設於灣仔、堅尼地城等遊客區,難以吸引一些希望在家附近活動的市民參與。他笑言:「說實話,我不會為了幾顆燒賣專程花一個多小時過來(參加夜市)。」

Issac認為夜生活留在家中也能很精彩,不一定要外出。(盧家俊攝) 

港人寧北上玩樂 學者:政策配套不及鄰近城市

對於問卷調查結果,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年輕人對「夜繽紛」政策不感興趣是預料之中,反映當中的活動對他們並不吸引。他分析,本港夜間活動的多元性及政策配套不如台北或深圳等城市,以台灣宜蘭夜市為例,不少有名、有特色的小店都落戶在此,它們主要是售賣便宜、地道食物的小食店。當地居民和遊客會特意為了這些特色店鋪而到夜市閒逛購物,從而帶動周邊店舖的生意,建立夜市經濟圈,反觀香港夜市則少有此類型的特色小食店,吸引市民到夜市一逛。

李兆波更表示,他在深圳授課時,留意到近來有不少外傭會在黃昏時段前往深圳消費,令他擔心當遊客、年輕人甚至外傭寧願北上玩樂也不願留港消費,香港的夜經濟難以有發展空間。他指香港過去雖然有廟街、女人街等夜市供人遊逛消費,可是這些夜市未有與時並進,賣的貨品都過於老舊,加上隨著現代科技發達及消費碎片化,令年輕人的喜好和消費習慣非常多元,本地實體商舖和市場難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年輕人更傾向網購海外的精品潮牌而非外出購物,甚至北上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