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訪問「亞洲英雄」的小片段
記者| 陳展熙 這次我們有幸訪問到沈祖堯教授。我們到沈教授威院的辦公室訪問時,「你們不脫口罩嗎?」這是沈教授第一句話,我們都害怕在醫院範圍容易受感染,所以婉拒了他。過了不久,沈教授再問我們:「你們真的 繼續閱讀
記者| 陳展熙 這次我們有幸訪問到沈祖堯教授。我們到沈教授威院的辦公室訪問時,「你們不脫口罩嗎?」這是沈教授第一句話,我們都害怕在醫院範圍容易受感染,所以婉拒了他。過了不久,沈教授再問我們:「你們真的 繼續閱讀
記者| 梁穎欣 採訪內地記者如何受限於不能跨越的紅線,聽受訪者將經歷娓娓道來,雖然已經時過境遷,但她言語中的無力感仍然使聞者痛心。記者每一篇報道盛載的,都是一個個想要說話的人。但一道紅色的高牆將言論空 繼續閱讀
記者| 李樂宜 年初,反修例運動未息,武漢肺炎爆發,二月中旬擬定報道應屆DSE考生備試困難。那時全港停課,康文設施關閉無疑為考生帶來打擊,局方遲遲未肯公佈考期亦加重了他們的焦慮,是次採訪的兩位考生更要 繼續閱讀
記者|莊芷韻 有人笑說連月反修例運動中,香港的記者變成了「戰地記者」,做採訪要戴上頭盔、豬嘴面罩,閃避四面八方的攻擊,慎防被誤傷。但可悲的是,某些攻擊衝着「記者」身份而來,使記者受傷,記者突然成為新聞 繼續閱讀
記者|王朗媛 與香港一同走過動盪不安的五個月後,我們在惴惴不安中迎接新學年。走在貼滿各種文宣的校園內,時有聽聞甚至親眼目擊本地生與內地生發生衝突。每逢此時,我都會聽到身邊朋友對內地同學的行為表示不解。 繼續閱讀
記者|何玉菡 雖然新屋嶺給人的印象神秘而恐怖,但我在採訪的過程中不時感到溫暖。 有一次我們跟隨銀髮族導賞團到新屋嶺作實地考察。為了更好地攝得新屋嶺的全貌,我們駛車前往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坡上。那裏地勢陡峭 繼續閱讀
記者|貟怡欣 在接觸到「流產胎墳場」這個題材之前,我從未想過在社會的某個角落,有一個群體叫「小產媽媽」,也從未想過以六個月作分界線去劃分胎兒,到底意味著什麼。所以,當編輯剛提議這個題目,我眼前一亮,感 繼續閱讀
記者|黃天穎 新傳學院的師姐常言:「識人好過識字」,是因為報道大多以人為本,當事人的經歷和體會,比起任何描述或評論都更有說服力。因此我們都渴望找到很棒的個案。但當受訪者是身邊人時,卻又會有種難以言喻的 繼續閱讀
記者|黃紫儀 自反修例運動開始,很多人感謝記者為大眾報道事實,為記者冠上光環,卻甚少有人感謝受訪者在風雨飄搖時,依然願意挺身而出接受訪問。不論他們是高官、名人,還是名不經傳的普通人,沒有他們,記者和大 繼續閱讀
記者|何珮瑚 作為一個怕生的人,我經常覺得自己不能勝任記者的工作。上學年的街訪、拍片練習都教我了解到自己面皮不夠厚的事實,膽怯就像一道跨不過的坎。 因此在這次做Telegram的專題中,我經常問受訪者 繼續閱讀
記者|李慧珊 弱勢社群總是容易被忽略,若不是報道反修例運動中清潔工人的待遇,我或許未必有機會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 在這場運動中,我們關心政府的責任、人民的聲音、警方的執法,卻很少留意前線清潔工人的悲歌 繼續閱讀
© COPYRIGHT 2023 — 大學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