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165 Ubeat
P. 32

Peter以「海綿」比喻自己的情況:
                     照顧者本人也患上焦慮症
                                                                   「人就是一塊海綿,而周圍的能量都
                當照顧者對家人病情了解不透徹,便容易產生摩擦;
                                                               是墨水。倘若你吸收負能量,那你的海
            加上家庭長期處於低氣壓,家人難免吸收負能量。吳先生
                                                               綿就會變成黑色,並蔓延至你身邊的朋
            (Peter)本來負責在外賺錢,每天工作12小時,平日主                       友和家人,導致他們也會沾到墨水。」
            要由太太(Mary)全日照顧兒子起居飲食和覆診,早期並
            不知道大兒子患上抑鬱症,看見當時正在讀大學的兒子整
                                                                        患者情緒隨時「爆發」
            天在家睡覺不讀書,對他的行為感到擔憂和不解,因而變
                                                                                     照顧者只能啞忍
            得脾氣暴躁,對話時粗聲粗氣,引致家庭糾紛,令關係僵
                                                                   香港精神健康家屬協會主席何慧明指出,不管精神病
            持了約三個月。直至兒子持續「鑽牛角尖」,更有幻覺叫
                                                               患者是病發還是平復的狀態,精神狀況仍是不理想。若以
            他跳樓,因有自殺念頭而入院,Peter才知悉兒子病情嚴
                                                               1(最輕微)至10分(最嚴重) 來描述:「平時是三分,
            重。
                                                               病發時為七分。到他們出院情況沒有那麽差了,就會回落
            吳                                           先
            生                                                  到四至五分。」她表示,經協會統計會員照顧的精神病患
                                                               者個案,逾九成的精神病患者一生都要依靠藥物控制病
                                                               情,長期服藥的副作用和精神狀態欠佳會影響身體健康,
                                                               如骨質疏鬆、失禁等。當中部分人未必能夠自理生活或找
                                                               到工作,故長期照顧、支撐財政的重擔便落到照顧者身

                                                               上。

                                                                   何慧明比喻照顧者對精神病的了解程度,就像新手父
                                                               母——即使有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也不等於懂得如何實
            (Peter)(圖左)慶幸一路上有太太(Mary)(圖右)照顧他和
            兒子。他認為政府應先投放資源教育他們如何照顧和處理情緒,                       踐。隨著他們照顧病人的時間越長,才會累積更多經驗,
            把守好「第一關」,減輕照顧者「爆煲」風險。(蔡旻殷攝)
                                                               所以每一天都在練習。她又指,部份患者情緒較波動時,

                                                               或出現暴力傾向時,可能會令家人輕微受傷,或在言語上
                「那時候我察覺到太太也不開心,但我不知道怎麽
                                                               指責,這對照顧者來說也是錐心之痛,因為照顧者無法理
            做。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工作賺錢和到醫院探望他,但我無
                                                               性地向患者解釋。何慧明輕嘆:
            法給予任何支援,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找什麽人去幫他(兒
            子)。」他後來決定抽出工作時間,多陪伴兒子:「事後                              「只能忍耐,一旦看到病患有生氣

            兒子又跟我說做這些『嘥氣』,反過來『插我兩刀』。」                          的跡象,照顧者就會忍,避免令對方爆
                                                               發,或令到口角變成動武。」
                到了疫情初期,Peter因喉嚨痛而連續失眠四天,最終
                                                                   日積月累下,照顧者的情緒亦會受極大影響,終有一
            成為導火線,壓力「爆煲」,萌生自我了結的念頭。他表
                                                               日輪到他們「爆煲」。何慧明指,協會經互助小組接觸許
            示,壓力源自家庭糾紛,加上作為照顧者沒有任何有關照
                                                               多精神病患照顧者個案,他們在照顧過程中出現抑鬱,需
            顧情緒病患的資訊和支援,而感到無助,情緒無從宣洩,
                                                               要向精神科醫生求助,甚至要吃藥。這些照顧者主要透過
            他形容是積聚了很多情緒「病菌」;加上工作壓力,成了
                                                               醫務社工介紹和網上熱線向機構求助,但無奈政府在支援
            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確診患上焦慮症。
                                                               服務上缺乏宣傳,令機構角色被動,難以主動識別和接觸
                                                               他們,變相只能等他們主動求助才能提供支援。

       32   大學線月刊 2023年4月
       32
            大學線月刊 2023年4月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