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與時間競賽 發掘運動員故事

與時間競賽 說好運動員故事
我們才剛做好資料搜集,便被告知何宛淇和李榮傑二人在翌日將會出席一個分享會,他們將會有四十五分鐘左右的空隙可以做個簡短的訪問。這意味著,我只有一晚的時間擬定訪問的內容,更別提當時我對硬地滾球的規則仍是一知半解,我甚至還未弄清每個組別對運動員身體功能和狀況的要求有甚麼區別。

記者|劉子芊

港隊健兒在今屆巴黎奧運屢創佳績,整個夏天,社會都瀰漫著一股奧運熱潮,茶餘飯後都離不開奧運、體育。順應潮流,寫一篇以運動員為主角的人物專訪似乎合情合理。

到了真正下筆撰寫稿單的時候,正是殘奧開幕的第一天。我忽發奇想:有關運動員的專訪已經多如繁星,我對殘疾運動員的故事特別感興趣,將他們獨一的經歷帶到更多人的視野。就這樣,我開始接觸一個又一個殘疾運動員。

當時殘奧的賽程尚未結束,運動員大多忙於訓練和比賽,採訪邀約大多石沉大海,或是被委婉拒絕。每經歷一次挫敗,我和編輯就要重新擬定一個新的受訪者。如是者,重複三四次後,我們在導師的建議下嘗試邀請硬地滾球雙金得主何宛淇。考慮到很多媒體已經報道過她的經歷,我們決定劍走偏鋒,一併採訪她的教練、管道助理員兼丈夫李榮傑,介紹他們多年來互相扶持、一起進步的故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才剛做好資料搜集,便被告知何宛淇和李榮傑二人在翌日將會出席一個分享會,結束後,他們將會有四十五分鐘左右的空隙可以做個簡短的訪問。這意味著,我只有一晚的時間擬定訪問的內容,更別提當時我對硬地滾球的規則仍是一知半解,我甚至還未弄清每個組別對運動員身體功能和狀況的要求有甚麼區別。

除了準備功夫,在訪問過程中也可謂是「腹背受敵」。我第一次跟奧運金牌近距離對話,說不緊張肯定是假的!而且,當時一直有工作人員在旁催促,要求我們盡快完成訪問,時間十分有限。對內,我要克服自己的緊張;對外,又要掌控好時間。幸好,何宛淇和李榮傑都非常友善和配合,訪問才有驚無險地得以順利完成。

縱使準備和訪問的時間倉卒,希望我仍能將何宛淇和李榮傑的故事好好傳達給讀者,不要辜負他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