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近年大力「搶人才」,吸引內地年輕人才來港。然而,他們求職並非一帆風順,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小紅書分享求職經歷,雖則有人只花兩星期就找到工作,但更多人來港三個月,投遞了數百份履歷才成功「上岸」,亦有人尋覓了五個月仍未找到心儀職位。
移民潮下,香港各行各業都欠缺人手,港府遂推出不同政策應對,招攬大量內地人來港工作。高才通以外,在港唸書的內地生畢業即可獲兩年工作簽證,比之前延長一年。惟因應修讀科目、工作經驗、語言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內地生在港求職之路不盡相同。
記者|黃浩俊 編輯|任啟樂 攝影|黃浩俊
港府去年實施一系列「搶人才」措施,當中申請門檻最低的計劃為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其中B、C類申請只要求全球百強大學本科畢業,以及累積約三年工作經驗,便可獲兩年工作簽證。入境處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當局批出21494宗「高才通」申請,近95%獲批申請人來自中國內地,逾四成獲批「高才」介乎18至30歲。
踏出創科舒適圈 醫藥生轉行難
27歲的Phoebe今年6月經「高才通」B類申請到港,現任醫療科技公司的銷售員。她曾於廣州某理工類大學修讀化學,及後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修讀生物化學與製藥,先後取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2019年於愛丁堡大學畢業後,Phoebe的英國簽證只剩下兩個月,難以在英求職的她唯有返回內地,於深圳某知名基因檢測公司任職兩年,從事有關基因學的研究。其後,Phoebe因厭倦研究室工作,希望多與人溝通,轉往廣州任科技產品專員(Product Specialist)。
本來在內地發展順利,但為了「找更好的生活」,Phoebe決定來港找工作。她曾任職的深圳公司雖為亞太地區數一數二的科研機構,但其薪金很低,Phoebe當時月入不足一萬。
除了低至難以接受的月薪,內地的職場性騷擾文化也令Phoebe萌生退意。她憶起某次出席應酬飯局,穿了一條及膝短裙,遭客戶言語冒犯:「如果空調冷的話,你可以坐他(另一位客戶)大腿上喔。」;同時,Phoebe是女同性戀者,她指在內地,若公司對同性戀的態度不開放,便需隱藏自己的真正身份。她希望能在一個不那麼「Toxic(有毒)」的職場工作,而她認為香港職場環境較內地友善。
來港找工作不容易
學歷高、工作經驗佳,Phoebe自言在內地的求職之路順風順水,可來港求職卻是另一回事。初來港報到,她繼續尋找「對人」的工作,花了三個月尋找醫藥用品的市場銷售職位,在JobsDB求職網發出數百份履歷,僅獲30多次面試機會,最終卻都失敗。一來回覆的公司很少,而少數回覆她的公司則擔憂其工作經驗,認為內地和香港的市場差異頗大,而她缺乏在港行銷的經驗,故連嘗試的機會也不給予。Phoebe理解公司的憂慮,只好先從事銷售員累積經驗。於是便經獵頭公司找到現在的工作,負責推銷醫療產品。
除了考量工作經驗,Phoebe還遇上語言不通的問題,僱主對不懂廣東話的她能否勝任接客推銷員一職存疑。雖然來自廣州,但她父母和學校都慣用普通話,不諳廣東話的Phoebe來港工作前特意報讀廣東話課程,從頭學習聲調和詞語,努力許久水平還是「中規中矩」,不過起碼能用廣東話進行日常交流。科研行業雖主要使用英文,但銷售員需用廣東話與客戶面對面溝通,而Phoebe常混淆廣東話字詞,也不理解香港人中英交雜的說話方式,難免影響工作表現。Phoebe還記得,有次同事問她有沒有一個「檬」,她不懂對方的意思,後來才明白同事指的是「Mon」(Monitor,即顯示屏)。
儘管如此儘管如此,Phoebe認為來港求職過程尚算順利,或許與她來自廣州、曾在英國留學有關,香港人會認為他們之間的文化差異並沒有那麼大。Phoebe亦留意到,香港近年積極發展科研,對科技人才有很大需求,而內地修讀科研相關學科及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很多,技術亦較為領先,自然就會有很多人想過來「找更好的生活」,同時也滿足了香港勞動市場所需。銷售行業的薪金雖受佣金收入影響,談及現時在香港的收入,她指相比以往有較大漲幅。
傳媒行業離職潮 內地人具優勢
「高才通」以外,港府還放寬了「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 回港就業安排」(IANG),特首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在港唸書的內地生畢業後可從逗留香港一年延長至兩年。26歲的Angela於2019年到香港浸會大學修讀一年傳理學碩士課程,畢業後則早已以工作簽證留港至今。
Angela同樣來自廣州,自初中起立志成為記者,本科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新聞系。她在大學期間已累積不少工作經驗,如大二時於內地龍頭傳媒《南方周末》任經濟部記者,其後在路透社(北京)完成半年畢業實習。來港唸書的想法,是在她大二時萌生。Angela憶起,當時藉VPN接觸到《端傳媒》等香港媒體,看到香港傳媒相比內地傳媒,有較大空間關注社會議題:
「在香港讀新聞的學生眼中是很平常的事,但對我而言是很震撼的。」
為實踐對新聞工作的信念,Angela來港唸書,畢業後尋覓本地傳媒工作。行業前景不明朗,新聞界近年缺人情況嚴重,Angela碩士畢業後一個月便順利入職《香港01》,任深度報道記者近兩年後轉往《信報》,現於《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任職記者,報道商業及金融資訊類內容。
在她工作過的傳媒公司,Angela認為「港漂」佔比頗高,《香港01》僱主持歡迎態度;而現任公司的僱主因應公司性質,直言偏向聘請廣東地區的內地人,一來編採工作需要懂得講廣東話的記者,二來廣東人較了解香港近年形勢。
內地文化背景亦有助Angela在港工作,她自言曾因修讀馬克思主義,了解「左派」經濟理論,並以此來解釋評論香港社會事件,卻意外獲得《香港01》老闆稱讚。她強調這是特例,或因為本地記者認知的香港經濟長期以來奉行自由市場,未必想到「政府調控市場」等角度,而她利用在內地生活的經驗,結合對香港的理解,可開闢新的報道角度。
在港當記者這三年,Angela常遭到父母反對,認為記者薪金低、香港生活成本高,不如返回內地工作。Angela坦言曾有些迷惘,但衡量之下,還是想選擇一份做得開心的工作:「你會覺得自己(的報道)對社會有些影響力,那個時候你是很開心的,我覺得起碼在經濟上,我會幫到這個城市。」
Angela亦表示,香港的勞工福利比內地完整,同事之間也更為互相尊重,工作較為自由順心。來港四年,生活上她熱愛香港的社區文化,鄰居之間互相幫忙。比起單純來港取得簽證和香港人身分,她更希望有一個生活的樣子:
「不要以一個過客的心態,而是以一個真正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心態。」
Angela的室友Aries來自四川,2019年浸大新聞系碩士課程畢業後任中通社、《香港01》記者,後轉任公關。她同樣認為記者若能結合對內地局勢、香港社會的理解,視野會更開闊。
而即使她不太熟悉廣東話,亦能順利任職,並透過工作時每天跑記者會、採訪示威現場、報道法庭新聞等,密集式地學習廣東話,現時她已能用廣東話流利地表達所想。
她亦指出,不熟悉廣東話未必會影響內地人求職,「有些(內地)同學照樣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工商界競爭激烈 內地畢業生仍待業
有人歡喜有人愁,22歲來自上海的Sushi(化名)經高考來港唸書,去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大四前的暑假已開始找全職工作,至今仍沒有著落。
去年8月起,她透過公司官網、Linkedin、JobsDB等平台發送逾百份履歷至香港大中小型公司如LV、莎莎,只獲三個面試邀請;100間公司中近70間沒有回應;有時也會收到幾個筆試及首輪電話面試,但沒有通過;其他則是直接婉拒。她無奈笑道,若想看看自己被多少公司拒絕,可到郵件搜尋「Sorry」。
Sushi並非缺乏工作經驗,她曾在不少內地的公司實習,如大一時經朋友母親介紹,在製造企業做市場營銷;大二時在保時捷負責汽車零件相關的業務諮詢;海外交流期間在三大管理諮詢公司之一的貝恩(Bain)實習半年。
全球經濟波動下,不只是內地生,本地生在商界求職都不是易事。撇除大環境的因素,Sushi認為語言能力也致使求職不果。不太熟悉廣東話的她看到要求流利粵語的工作,就直接「不投了」,如上海商業銀行的面試要求1.5小時小組討論,只能說廣東話,她認為這對只懂說普通話的求職者要求太高。而Sushi的英文水平不錯,故把求職目標轉向不在意廣東話能力的跨國企業。
此外,Sushi認為自己仍待業,或許還因對工資的期望與市場有偏差。她憶起難得一次獲面試的經歷,有公司邀她面試前先填寫表格,寫下預期薪酬,當時她填兩萬元,隨後公司沒再安排面試,她對此苦笑道:
「兩萬不算多,只是他們能給的更少。」
JosbDB 2022年薪酬調查報告顯示,市場營銷初入行起薪點約1.7萬,惟Sushi認為這工資水平對內地生較吃力。本地生可與家人同住,無需負擔房租,內地生則要在港租屋,Sushi每月生活費將近1.5萬,待業期間靠父母資助。
本地僱主歡迎內地視角 請人只看工作表現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孔于人認為,最吸引內地生投身的行業是金融及科研,而內地人的視角及經驗有助他們在港求職。以金融行業為例,孔宇人指本地有六成業務出口國內,不少香港公司亦在內地開設分部。內地人了解國內營商環境,具備內地工作經驗及人脈,往往受到香港僱主歡迎,來幫助香港公司了解國情;與國內客戶接洽生意時,也能「同聲同氣」。
浸大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葉偉光持相同想法,並認為香港金融科目及行業也深受內地生歡迎。葉指,香港是世界領先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科目較內地強勁,自然吸引內地生來港唸書、吸取工作經驗。而對於素來人才短缺的科研、創科行業,葉指該等行業的學歷要求高,如科學園「到處都是博士」,而內地學府在科研方面較香港優勝,行業發展迅速,較香港成熟,因此具科研知識及工作經驗的內地生在港求職並不難。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孔于人認為,內地人了解國內營商環境,具備內地工作經驗及人脈,往往受到香港僱主歡迎。(受訪者提供) 浸大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葉偉光認為,素來人才短缺的創科行業對學歷要求高,具科研知識及工作經驗的內地生在港求職並不難。(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