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古洞北 記者:譚貴鴻 陳洛嘉 余駿軒 編輯:簡子芳
當菜園村被全城關注的同時,被納入新界東北三合一發展規劃的古洞北亦遭類似的待遇。在政府發展規劃藍圖中,非原居民儼然被全面滅村;相反,原居民區卻彷如置身事外,未被納入發展規劃範圍。
從紫田村、菜園村到現在的古洞北,沒有業權亦非地主的非原居民一直扮演弱勢的角色。追本溯源,責任應該歸究於政府身上:政府的諮詢是「由上而下」的,未有與居民作詳細商討;同時,在賠償方面,政府往往偏袒原居民,以致非居民民僅獲得少量倍償金。最終,非原居民便成了「被犠牲的一群」。
關於古洞北發展
政府的新界東北三合一新發展區計劃中,將三條原居民村──河上鄉、塱原及燕崗,與三條非原居民村──白石凹、石仔嶺、鳳崗山合稱為古洞北新發展區。然而,古洞村的範圍實則只包括白石凹、石仔嶺、鳳崗山。將河上鄉、塱原及燕崗歸納為古洞北,只是政府為了方便計劃定名而在字眼上作出的修正。
裡面展示了那些鄉村要被收地,那些不用,以及會作甚麼發展。只要滑鼠指到地圖的村落上,即會顯示該村的未來發展。
《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於一九九八年經已開展,初期選定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為新發展區。其後由於人口及房屋需求增長速度放緩,及等待《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完成,政府於二零零三年暫時擱置了該發展計劃。
直至二零零七年十月,政府公佈《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的最後報告。在研究當中,新界新發展區的需求進行重新檢討,並建議恢復進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建設。行政長官亦在二零零七至零八年施政報告中,宣佈籌建新發展區作為促進香港繁榮經濟的十項重大基建工程之一。
二零一零年一月,規劃署正式公佈古洞北發展規劃,原居民與非原居民的差別對待及菜園村的前車可鑑,令各界質疑古洞北會否成為第二條菜園村。
古洞村現時的情況與菜園村相距不遠,菜園村的賠償方案因而甚有參考價值。運輸及房屋局當時為受影響的住戶提供了一個特設的特惠安置方案,以助照顧菜園村住戶的特別安置需要。
受影響住戶如已是1982年及1984/85年的寮屋登記冊中登記,及不擁有其他住宅物業,便可獲發60萬元的特惠現金津貼,較政府最初提出的13萬高近四倍,但須於2010年1月底前向港府登記;或50萬元的津貼和免通過全面經濟狀況評審、可優先購買北區及天水圍區的居屋單位,若村民能於10月25日或以前向地政總署登記,更可以綠表身份優先參與抽籤。截至2010年2月20日,超過一百四十個居於菜園村的住戶已向地政總署登記,接受政府的賠償方案。
針對屋地及農地業權人,港府提出把菜園村的土地補償率從丙級提升至甲級水平,使屋地補償金額由每平方呎433.75元增至1,041元;農地則由每平方呎 219.5元增至526.8元。有意繼續務農人士亦可選擇購買或租用土地,並向漁護署和地政總署申請短期豁免,自行興建高17呎、面積為400平方呎的臨時 建築物作居住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