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鄧曉晴 記者│張美萍 馮美斯 攝影│ 馮美斯 鄧曉晴 受訪者提供
同鄉會似乎是上世紀的事物,隱沒在舊區一幢幢舊樓裏。不少同鄉會歷史悠久,有些更早在抗戰前成立。六七暴動時,福建同鄉會成左派分子的總部,英軍甚至派直升機在天台降落,攻入同鄉會。時至今天,該會仍是政治動員的一大勢力,秘書長自豪地說:「由天后(編按:應為炮台山)開始,一直數到鰂魚涌,除了丹拿區不是我們的人,全部都不用選區議會,全部(候選人)自動當選。」
福建同鄉會:支援抗戰 一直愛國愛港
福建同鄉會於1939年成立,正值抗日戰爭期間,該會秘書長姜玉堆指當時成立的目的是團結同鄉支持抗戰,不僅是香港,還包括其他海外華僑,福建同鄉會第一任會長胡文虎就是海外華僑,他生於緬甸,祖籍福建,與其弟合創虎標萬金油,人稱「萬金油大王」。姜玉堆指當時有心人欲支援抗戰,但不敢列明寄多少捐款,就以「奎寧丸」(一種醫治痢疾的藥丸)為代號,捐一粒「奎寧丸」等於捐款一元。
後來香港淪陷,同鄉會於1941年一度停辦,只能暗中匯錢支持國內抗戰,直至1945年戰爭完結,會務才得以恢復。他們最早的會址在西環,後來六十年代愈來愈多福建人搬進北角一帶,該區被稱為「小福建」,同鄉會遂在1964年將會址搬到北角英皇道僑冠大廈A座6樓。
在「六七暴動」時,福建同鄉會成了左派工會份子的總部,被港英政府視為眼中釘。姜玉堆手指天花,笑言:「英軍呀,警察攻不到進來,就派直昇機飛到天台降落,將我們的檔案全部清走了,港英時,我們這個會是列入黑名單的。」
於五六十年代起,福建同鄉會的工作便轉向民生,1958年,福建同鄉會與「中國旅行社」合作,組織「回鄉探親團」,讓鄉親及東南亞華僑回國探親,及身在福建的親朋來港辦理「路條」手續。姜指當時有需要的人只要到福建同鄉會開「路條」,不再需內地部門審批。鄉親可憑「路條」回國或來港,是由政府給予同鄉會權力「簽路條」。姜指當時很多同鄉均是文盲,所以也開辦「識字班」,曾有女士前來指丈夫於南洋失蹤,同鄉會便替她寫信尋人。
1987年,旅港福建同鄉會更名為香港福建同鄉會,姜玉堆指「同鄉會更名為香港福建同鄉會,在香港的同鄉不再是旅客,而是準備在香港住下去。」他說隨著社會轉變,同鄉會有些功能會逐漸消失,八十年代,同鄉會會員人數接近四萬,但現時卻減至一萬人,他表示:「很多人搬家又不通知我們就流失了,寄的信退回來,不知道搬到哪裏。」
姜玉堆指當年居住環境差,有些家庭要祖宗三代同住一戶板間房,但福建人大多不敢申請政府資助,怕被別人恥笑,姜指當時福建人有種思想,認為申請社會資助代表自己及家庭很不濟:「有些老人家七十多歲了,都不去拿社會保障,清晨去觀塘製衣廠剪線頭,半夜則坐尾班船回來,整班船都是福建婆婆。」她們寧可節衣縮食,儲夠錢便在家鄉起大屋,但在香港卻擠在板間房裡過活。於是「香港福建同鄉會關注同鄉權益委員會」的委員便教導同鄉申請公屋,替老人家辦老人卡。
由爭取福利 到涉足政治
現時生活環境變好,姜玉堆坦承委員會現今主要鼓勵鄉親登記成為選民,動員他們參加選舉投票,參與國慶遊行、反佔中大遊行和到立法會聲援「反暴力、撐政改」行動等。姜指同鄉會在選舉中旗幟鮮明,明言「(本會)立場就是愛國愛港,不是泛民的就支持。」同鄉會於區議會選舉幾個月前便動員鄉親家訪、派傳單、打電話等,就是為參選人助選,他更大放豪言:「由天后(編按:應為炮台山)開始,一直數到鰂魚涌,除了丹拿區不是我們的人,全部都不用選區議會,全部(候選人)自動當選。」
訪問當日,東區下耀東區當選人,民建聯王志鍾亦上門拜訪姜玉堆,姜指王志鍾亦是福建同鄉會的會員之一。姜玉堆坦言,福建同鄉會作為愛國團體,與中聯辦及內地政府關係良好。
繼續閱讀,請轉下頁:
旅港新興同鄉會:回望當年 接濟同鄉
旅港番禺會所:辦華仁小學 設獎學金
盼薪火相傳 成立青年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