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英傑 記者│黎淑怡 攝影│黎淑怡 美術│馮一芯
東江水一直是香港的主要水源,但最近政府計劃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預計在二零二零年落成,可望能滿足香港半成至一成用水量。近年中港關係惡化,有內地網民提出要「收回東江水」,而另一邊廂本土派也在討論香港自主供水的可能性,希望擺脫對東江水的依賴。
英國解密文件顯示,在一九七八年之前,香港有機會建立一個完備、甚至能自給自足的供水體系,但一九七九年港督麥理浩訪京,領導人鄧小平提出要收回香港後,香港全面停止發展自主供水,來自東江的供水量由兩三成漸漸增至今日的八成,有學者認為,香港的供水系統和政治有密切關係。
粵眾城搶水 海水化淡助解危機
水是城市的命脈,香港人日常生活都離不開供應逾七成用水量的東江水,不過隨著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日益蓬勃,鄰近東江的城市對水的需求愈加殷切。水務處高級工程師陳特揚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廣東省各城市如東莞、河源也對水有很大的需求,雖然香港一直以「統包總額」的方式向內地買水,以保證供水穩定,但萬一出現極端天氣,東江水減少供應,便會對香港構成威脅。他認為香港人普遍用水量較其他歐美國家高,所以政府為保證食水穩定供應,便要未雨綢繆,開發更多水源。
因此,水務處計劃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正向立法會申請前期撥款,造價初步估計為九十三億元。
在英治時期,為增加香港的水源供應,港英政府也曾著手研究海水化淡的可能性。位於屯門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在一九七五年落成,利用蒸餾加熱技術化淡海水,興建成本為四千八百萬,每年的燃料費用更高達一億四千六百萬。儘管東江水的價格在一九六一年至七九年間飆升五十六倍,每年花費也不過六千二百二十萬。由於成本高昂,海水化淡廠全面投入服務九個月後宣布關閉。
英國堅持為東江水付款
開埠前,香港主要的水源為地下水和山澗水,但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由於人口增長,政府開始興建水塘來收集雨水,儲存後透過輸水管把水供應至各區。然而香港在六十年代初出現旱季,香港人口已經增長至約三百萬,但當年總雨量只有一千多毫米,比以往每年的平均雨量少一半。面對水資源匱乏,港英政府決定宣佈制水,每四日供水四小時,但仍然無法解決缺水問題。
英國一份原屬機密的殖民地部和聯邦事務部檔案顯示,中國在一九六零年曾提議免費供水給香港,但英國政府憂慮接受免費供水會被視為「慈善行為」,令中國政府達到某些政治目的,所以堅持支付合理價錢購買東江水。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李家翹曾到英國國家檔案館翻查有關檔案,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一份關於香港供水的學術論文,他指出當年北京欲透過掌握香港供水權,增強對香港的政治影響力,所以英國政府堅持水只是一項商品:「香港始終需要依靠其他地方供水,但對中國來說,水是武器。」因此,英國著手展開一連串香港自主供水的計劃,李家翹在翻閱相關文件後更發現,香港發展自主供水系統是英國政府最高層的決定,當中牽涉外交部、殖民地部甚至首相府,港府只負責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