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見步行步 沒有目的地的哲學旅途 ——專訪「白水」關灝泉

「白水」關灝泉擁有哲學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是「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成員及兼職哲學系講師。(大學線製圖)

關灝泉(下稱阿泉)站在紅館的舞台上,感受著台下萬千歡呼,耀眼的燈光投射在他的身上,而在他身旁合唱的是香港樂壇天后鄭秀文。眼前的一切竟然是由推廣哲學作為起點,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甚至認為這個舞台並不屬於自己。他從來沒有想過當年率性隨心選讀哲學的決定,會為他人生帶來蝴蝶效應般的巨大影響。「讀哲學那一刻,我人生好像走了另一條軌道,如果我不讀哲學,可能我會變成我今天很看不起、很不喜歡的人。」

32歲的阿泉,又稱白水,是「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下稱荼毒室)的成員。從香港中文大學主修哲學系畢業後,他相繼修讀哲學碩士與博士學位,現時在三間大學兼職擔任哲學系講師。

記者|葉錦慧  編輯|司徒泳錡 攝影葉錦慧 司徒泳錡

作為荼毒室常駐成員、以及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阿泉的哲學旅程起點竟是一個隨意的決定。當年完成高考成績不俗的他,懶得參與大學資訊日了解各科課程,最終以排除法剔除自己不感興趣的理、商科後,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我完全不知道哲學是什麼來的,又覺得哲學好像挺有趣。」

阿泉指,對中大感情尤深,最深刻的回憶是與一眾哲學系同學在馮景禧樓天台喝酒聊天。他在大學時期曾擔任哲學系系會主席,認識性情各異但又志同道合的朋友。(受訪者提供)大學線 見步行步 沒有目的地的哲學旅途 —專訪「白水」關灝泉
阿泉指,對中大感情尤深,最深刻的回憶是與一眾哲學系同學在馮景禧樓天台喝酒聊天。他在大學時期曾擔任哲學系系會主席,認識性情各異但又志同道合的朋友。(受訪者提供)

雖然讀哲學全屬誤打誤撞,但阿泉回想對哲學的興趣其實早有跡可尋。高中暑假,阿泉在電腦商場做兼職暑期工,推銷Wii遊戲機,第一天上班就破了最高銷量紀錄,自言當時已意識到資本主義的壓榨:「我賣出一部遊戲機,才給我十元,一天幫他賣十多部,我就只有110元。」此後的上班日,他便決定不再主動為公司推銷遊戲機,佇立在店面無所事事。上班八小時,店舖不斷播放著當年Lady Gaga的流行曲《Poker Face》。循環不息的同一首歌,逼使阿泉反覆懷疑自己人生意義何在:

「那時候我心想:嘩,人生可以這麼無聊的嗎?如果我之後的人生都是這樣過,有甚麼意思?有甚麼價值?」

選擇哲學是偶然,但他對人生意義等哲學問題早有興趣。

地理論難理解 繼續率性進修哲學

起初修讀哲學時,阿泉感到非常失望。「當時西哲史是我們必修課,一開始說這個世界由地水火風構成,然後說什麼叫存在,後來跟我說這個世界終極的存在是一個波,那時候我是呆了,完全不知在做什麼。」大學每年入選院長嘉許名單(Dean List),最終更是一級榮譽畢業,也自稱只是因為他擅長如何應付大學課業要求。但面對難以理解、抽象和離地的哲學概念,令他感到迷惘。阿泉認為他最多是懂得如何讀書,並不是懂得哲學:「我記得我的指導老師鄭先生(鄭宗義教授)說有很多人讀哲學幾年,都只是在門口走過,甚至沒有看到哲學,最多在門口偷望一眼。」大學四年,阿泉自認就是哲學門外漢,並沒有真正欣賞、進入到哲學殿堂。

阿泉表示,從學士課程畢業後找不到明確發展路向,故選擇繼續學業,修讀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受訪者提供)大學線 見步行步 沒有目的地的哲學旅途 —專訪「白水」關灝泉
阿泉表示,從學士課程畢業後找不到明確發展路向,故選擇繼續學業,修讀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受訪者提供)

享受思考哲學 唯社會難用哲學破解

由學士到博士,用超過十年人生與哲學打交道的阿泉,被問到哲學對他的個人意義,他這樣回答:「我們接受了很多想法、信念,我們經常看世界都有某種既定的模樣,而我們認為很理所當然。」人們沒有重新思考世界,將想法照單全收,而哲學令他「開眼」,以不同的方式審視這個世界,大大小小的議題,也在他腦海的小宇宙中佔一席位。

不過,並非所有問題皆有結論。當阿泉發現哲學未能解決某些問題時,那種落差感會令他失望。

記者問:「你遇過甚麼未能用哲學解決的問題?」

阿泉停頓思考半晌,才回答:「香港囉。」他又小聲說:

「這些時候哲學就能幫我,將一些無力位變得有力。」

調整心態,讓人重新得力才是哲學思考的真諦。

「運動使我自由」

修讀哲學,就是不斷思考的過程,阿泉享受這種過程,但一旦進入思考的世界便無法歇止,更因為要想通那些未被解決的哲學疑問,輾轉難眠。阿泉用運動找回自由,運動時有空間忘記世事,專注當下。阿泉鍾情攀石及打泰拳,直至最近因腳傷才被逼停止運動,現只能到健身室作上半身訓練,「我很喜歡做運動,很需要發洩,如果沒有運動我會死。」

去年八月荼毒室成員帶團到訪「哲學人的家鄉」希臘,阿泉費盡心機預備行程,即使不巧腳傷亦堅持跟團飛抵當地。(受訪者提供)大學線 見步行步 沒有目的地的哲學旅途 —專訪「白水」關灝泉
去年八月荼毒室成員帶團到訪「哲學人的家鄉」希臘,阿泉費盡心機預備行程,即使不巧腳傷亦堅持跟團飛抵當地。(受訪者提供)

阿泉形容運動如「禪修」,把他拉進另一個世界,如打拳時只專注在出拳的節奏和力量,「短時間內不斷爆發,那個節奏太快太密,我會瘋狂出汗與喘氣,然後就沒有辦法再想其他東西。」在運動的世界中,他不再執著思考研究議題,只是自然而然地專注當下存在的感覺,

「就像踩單車,你愈用力捉死單車,便愈難踩。你沒有思考,自然放鬆地踩,反而能平衡。」

阿泉曾代表荼毒室與香港拳擊組織教練對打,並談論拳擊的意義及分享個人經歷。

笑罵由人 「荼毒室」的平淡中精彩

2016年,阿泉與其他12名中大哲學系畢業生成立哲學團體「好青年荼毒室」,亦於YouTube開設頻道,訂閱者超過16萬,除了在網上發表介紹哲學思想的文章和影片,後來更開始舉辦哲學講座。阿泉坦言當初並無鴻圖大計:「我們的想法只是打算開個興趣小組。其實誰會喜歡這些東西?誰會留意你?」走到今天,他只覺難以置信,在不鼓勵思考的香港,竟然有人會留意哲學,令他感到驚喜。

阿泉以教育類比荼毒室的影響力,不知教育可以影響多少人,但至少做好本份。「有一百個人聽到你說話,但原來這對他來說只是一餐飯、一個節目的事,是沒意思的。如果只有五個人聽你說話,但影響很深遠,影響一世,那我會覺得後者會更重要。」

推廣哲學,他形容自己是「默默耕耘,願者上釣」。

「我拍了一條片,我不知道接觸到多少人,但希望有人會被我影響,好像埋了一粒種子,種了一棵樹。」

荼毒室成立一週年,阿泉於旺角序言書室天台主講頻道舉辦的第二個講座,主題是「說到荒謬去」。(受訪者提供)大學線 見步行步 沒有目的地的哲學旅途 —專訪「白水」關灝泉
荼毒室成立一週年,阿泉於旺角序言書室天台主講頻道舉辦的第二個講座,主題是「說到荒謬去」。(受訪者提供)

一群「哲學佬」合作,少不免出現意見不合。阿泉笑言他們不是problem solving (解決問題),是problem creating(製造問題),「這班人很麻煩,但有時候會挺欣賞他們這麼有主見有原則,我們是一個可以融合很多差異的群組。」

荼毒室至今踏入第九個年頭,阿泉說:「(營運頻道)不是成功與挫折,是精彩與平淡。」隨著荼毒室受越來越多關注,他們也獲得「另類」合作機會。「(歌手)Serrini找我們當演唱會暖場嘉賓已經『九唔搭八』了,『鬼識你?』」前年樂壇天后鄭秀文製作歌曲《愛是…2.0》,阿泉與數位成員更參與歌曲填詞及饒舌,於歌詞中加入哲學元素,詮釋何謂「愛」;他與成員豬文近年到網絡頻道「試當真」參與節目《口試王》,被冠以「口試王帝」稱號;他又與城市當代舞蹈團合作舞台劇《哲學係咁跳》,擔任舞者。

2023年, 荼毒室成員與鄭秀文合作製作歌曲《愛是… 2.0》。

阿泉稱能得到機會嘗試,以各種方式傳授哲學,是荼毒室中的精彩。然而,儘管荼毒室有亮眼的成績,阿泉卻無意全職營運頻道,更不願被稱作網絡紅人或YouTuber,全因不希望無止境追逐營運目標。見步行步,不奢求達到宏大的目標,就是他們最享受的營運方式。 

著名澳洲哲學家Peter Singer去年11月訪港,以「有效利他主義」作為座談會主題與荼毒室成員對談,繼而邀請Peter Singer作為荼毒室節目嘉賓,成為頻道重啟節目《哲學係咁傾》的契機。(受訪者提供)大學線 見步行步 沒有目的地的哲學旅途 —專訪「白水」關灝泉
著名澳洲哲學家Peter Singer去年11月訪港,以「有效利他主義」作為座談會主題與荼毒室成員對談,他們繼而邀請Peter Singer作為荼毒室節目嘉賓,成為頻道重啟節目《哲學係咁傾》的契機。(受訪者提供)

放下束縛 隨遇而安

芸芸哲學學說裡,阿泉對莊子的哲學較感與趣。他大學時曾想過轉系,但之後恰巧修讀到中國哲學,遇上莊子學說,發現自己真正對哲學萌生興趣。哲學路途上不乏鑽研莊子思想的機會,連博士畢業論文也是以莊子作題材。「現代人很多心靈束縛,莊子能解答到我這方面的人生疑難。」他最喜歡莊子一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們有很多物質上的追求,不能總是如願以償。阿泉稱面對無可奈何時,莊子令他知道要轉換心境,學習接受現實,放下束縛。

記者好奇,他沒有追求嗎?阿泉說,他只是沒有一個宏大的終極追求,但人生會有不同的任務完成。回望過去,他曾經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又羨慕他人有遠大人生目標。當別人已在屬於自己的跑道上竭力奔跑,他卻迷失方向,找不到終點,唯有見步行步,不斷嘗試,結果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路。他日漸發現,人生不是只有一個終點的馬拉松,而是一場不斷向前的長途旅行。

他引用《蝙蝠俠:黑夜之神》的經典台詞自喻:「我就像一隻追著車跑的狗,即使追上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只是追。( “I’m like a dog chasing cars. I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if I caught one…I’d just do things.”)」他會一邊追逐,一邊欣賞沿途風景:

「那時候會很開心,接著我追到了,我就不知道有什麼可以做,然後我又再追其他車,我是這樣過人生。」

阿泉2023年完成哲學系博士課程,後於香港多間大學擔任哲學系兼職講師,教授中國哲學,以及有關中國文化等的大學通識課程。(司徒泳錡攝)大學線 見步行步 沒有目的地的哲學旅途 —專訪「白水」關灝泉
阿泉2023年完成哲學系博士課程,後於香港多間大學擔任哲學系兼職講師,教授中國哲學,以及有關中國文化等的大學通識課程。(司徒泳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