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新秀新論|思辯之重

勞工及福利局於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布擴展二元乘車優惠,將計劃合資格年齡由 65 歲下調至 60 歲,惟來年財赤料再度達千億,兩元乘車優惠成政府的「開刀」對象。大學線 新秀新論 思辯之重
勞工及福利局於 2021 年 6 月 30 日,公布擴展二元乘車優惠,將計劃合資格年齡由 65 歲下調至 60 歲,惟來年財赤料再度達千億,兩元乘車優惠成政府的「開刀」對象。(洪一銘攝)

財政預算案將於 2 月 26 日公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料來年財赤推算達 1000 億元,為連續第三年出現千億赤字情況。在開源節流的壓力下,長者兩元乘車優惠成政府的「開刀」對象,多位立法會議員就「兩蚊車費」提出建議,包括設立每月使用上限、上調收費至三或四元、將十元以上的車費改為兩折優惠等。可是,這項為庫房帶來沉重負擔的政策,當初又是如何通過的?

撰文|洪一銘

2020 年初,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將兩元乘車優惠的年齡門檻由 65 歲降至 60 歲。翌年 1 月,時任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記者會上,正式落實放寬優惠門檻,而當時曾提及一份政府於 2018 年起,委託獨立研究公司準備的顧問報告。

翻查長達 74 頁的報告中,若下調合資格年齡至 60 歲,政府於 2021 年,就此計劃的開支將由 18.98 億躍升至 47.12 億;2025 年由 29.31 億增至 65.65 億;2031 年更會由 46.97 億攀升至 86.06 億。僅僅放寬五歲的門檻,便令政府財政負擔逐年大幅上升。報告同時亦提及濫用優惠、「長車短搭」等隱憂,建議政府可設置每月使用上限為 100 程、或補貼限額至 400 元,又指「如果額外的經常財政承擔不成問題」,政府或可降低兩元優惠計劃的門檻。

然而,當包含兩元乘車優惠的《2021 年撥款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時,議員的焦點大多集中在股票印花稅、消費券、失業支援等議題上。更令人深思的是,在二讀通過後的全體委員會階段,竟無議員提出修正案,本應為充滿討論的階段,僅花了約 22 分鐘 3 秒便結束,進入三讀。最終,條例草案在五分鐘表決鐘聲後,以 40 票贊成、1 票反對、1 票棄權下三讀通過,整個財政預算案審議僅耗時 8 小時 3 分鐘 。

回望現時的立法會,議會「光速」的審議速度不時引起市民關注。去年 2 月,98 億的簡約公屋第二期撥款,只用了 74 秒就通過;同年 11 月,涉款 133 億元的《追加撥款(2023-2024 年度)條例草案》,由恢復二讀辯論,至三讀通過歷時少於 5 分鐘;有關大欖隧道實施分段的分段收費的《2024 年行車隧道(政府)(修訂)條例草案》法案委員會會議中,即使議員逐項審議 28 頁的中文草案文本時,也僅花了 11 分鐘便完結。即使議員發言,其內容卻流於表面,缺乏深入討論和思辨。據明報的統計,今屆 121 項的議員議案中,逾半議案的內容提及國家政策相關字眼。在去年的會議中,不少議員發言時,會引用國家政策大方向、中央領導人講話內容,例如「十四五」規劃。

《基本法》賦予立法會「對政府的工作提出質詢」的職權,亦是制定法律時的重要一環。作為立法最後把關者,議員理應盡力仔細審視每項法案,提出疑問,釐清細節。但是,近年快速的審議過程,難免予人議員「趕收工」之感,認為現時的立法會會議草率、議員草草了事。議員頻頻在發言時引述國家方針,但於市民而言,切身的民生議題才是議會討論之重,不斷重複討論中央的論述,不僅無助提升議政質素,更或造成「離地」的形象,拉闊與民眾的距離。民間抗議之音早已不復存在,若然議會依然「清一色」意見,代議士均持相同聲音,筆者相信難以發揮監察施政的功能。

目睹現今立法會的議政風氣,以及諸多被忽視的議題,筆者更感受到手中的筆之重量,繼續謹守本份,關心社會,提出疑問,如實報道,書寫我們相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