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採訪手記|首次當上記者

(設計圖片)

記者|顏文芊

還記得開學的第三天,剛完成海外實習回來的我懷著忐忑的心情,踏進了本學期第一次編委會的班房。會上我們初步擬定「毒狗」這一題目,縱然還未找到確切的入題方向,但我們亦只能「見步行步」,在資料搜集和尋找受訪者的過程中慢慢釐清報道的角度。

同日下午我便得知「關注毒狗事件聯盟」將在立法會面見警方和漁護署,並在其後接見傳媒的消息。彼時我還未取得記者證,於是編輯先行到場詢問能否入內,但由於會議屬閉門討論,所以我們只能雙雙在外面等候。趕往立法會的過程中我也收到漁護署的回覆電話,在擠滿人的車站月台我只得快速整理好思緒應對。

那一天發生的一切,以急促的節奏推使我接受「學生」以外的另一個全新的身份——《大學線》記者。策劃人士嚴肅的表情、苦主眼中的傷痛……我第一次意識到中文新聞的課程不是簡單的個人作業,而是背負著流動於社會各層、把他們的聲音傳遞開去的使命。

同時,我們也要秉持報道的公正性,不能只聽個別持分者的片面之言,因此我嘗試找尋更多受訪者。不過,很多毒狗案的狗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報警,民間組織正極力追尋他們,就更不用説會接受採訪邀請了;而一些流浪狗被毒殺的案例,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流浪狗因隱疾而死的可能性,基於客觀理由不能報道,這也間接使我理解毒狗案執法之難。在和不同人周旋的過程中,我也了解到更多處理殘酷對待動物案件的難處和漏洞,儘管部分內容因與主題無太大關係而被隱去,但這次採訪的經歷令我真切看到社會上動物議題的另一面貌。

為了採訪我踏入此前極少涉足的屯元天區,看著大片綠蔭,甚至還見到幾個遛狗的人,受訪者對於事件的無力和怠倦卻為眼前恬靜寫意的風景蒙上了一層灰調。我知道報道完結後,民間組織仍會繼續不辭勞苦地為動物發聲,苦主將帶著冤屈和傷痛繼續生活下去,而我所能做的,是寫好這篇報道,讓更多人知道社會發生了甚麼樣的慘劇,讓民間組織的努力和決心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