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一地熊貓——熊貓經濟的成功真能複製?

儘管「安安」和「可可」去年9月才到港,近半年來本地舉辦的熊貓相關活動已至少有19項,大時大節的慶祝活動亦多見熊貓的蹤影。(大學線製圖)一地熊貓——熊貓經濟的成功真能複製?
儘管「安安」和「可可」去年9月才到港,近半年來本地舉辦的熊貓相關活動已至少有19項,大時大節的慶祝活動亦多見熊貓的蹤影。(大學線製圖)

說起日本九州熊本縣,我們會立刻想到熊本熊,談到香港,人們會馬上聯想起熊貓嗎?近年來,熊貓經濟在韓國、內地等亞洲地區均有崛起之勢,各地熊貓相繼「出道」成為明星,吸引大量遊客專程到訪,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香港早在1999年就迎來了第一對大熊貓,當時卻未有意識發展熊貓經濟。

2024年3月,大熊貓「樂樂」與「盈盈」交配成功,於8月誕下一對龍鳳胎;加上同年9月底來港的熊貓「安安」和「可可」,本港的熊貓數量由兩隻急增至六隻。面對熊貓突如其來的來臨,港府趕緊推動熊貓經濟。政府現時鋪天蓋地為熊貓造勢,本地的熊貓粉絲有何評價?當前熊貓經濟發展較成功的地區,又做對了什麼?

記者|彭珞殷 編輯|周若揚 攝影|彭珞殷

熊貓元素現已被香港政府視為提振本地文化旅遊業的「法寶」。根據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於去年底推出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政府將透過與海洋公園及社會各界合作推動熊貓旅遊。儘管「安安」和「可可」去年9月才到港,近半年來本地舉辦的熊貓相關活動已至少有19項,大時大節的慶祝活動亦多見熊貓的蹤影。其中包含各區的內部活動,以及全港範圍的大型展演,譬如去年12月的「PANDA GO! 香港遊」大熊貓巡迴展覽和今年農曆新年於尖沙咀舉行的熊貓花車巡遊等。

年約35歲的香港女生譚深是一名熊貓粉絲,自去年3月開始關注大熊貓。她憶述,當時看到媒體大量報道中國租借予韓國的明星熊貓「福寶」即將返回內地的消息,引起了她的好奇心,在Facebook和Instagram看「福寶」從前的生活片段,例如「福寶」看到護理員準備食物時會激動地叫並給予反應,其後沉迷其中。五個月後,她隻身前往韓國龍仁市的愛寶樂園,探望「福寶」仍在韓國的家人——爸爸「樂寶」、媽媽「愛寶」以及雙胞胎妹妹「睿寶」和「輝寶」。家中養貓的她解釋,自己對「寶家族」如此鍾愛,主要是因為感受到牠們與護理員之間深厚的感情,並從他們的互動中看到自己與寵物貓相處的影子。

韓國溫情行銷打造熊貓「人設」

譚深認為,韓國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其行銷手法「溫情而不煽情」。她指愛寶樂園會透過官方YouTube頻道記錄熊貓日常,讓大眾認識到每隻熊貓的獨特之處,並藉此為每隻熊貓塑造「人設」:如「樂寶」行為逗趣,「睿寶」聰明睿智,「輝寶」則因容易激動且會報仇,而有「過激輝」的別號。該頻道現有近150萬粉絲追蹤,每星期都會上傳一些護理員近身拍攝的新影片,比如給熊貓打針,或是救援不慎被樹幹卡住的熊貓的片段,讓觀眾了解牠們充滿溫情的日常生活。

(韓國愛寶樂園的官方YouTube頻道每星期都會上傳一些近身拍攝的新影片 , 讓觀眾了解熊貓和護理員充滿溫情的日常生活 。)

譚深指自己被影片中展現熊貓和護理員之間深厚感情的細節觸動,並表示熊貓作為一種「猛獸」,護理員能近距離拍攝影片更展現他們彼此信任。此外,樂園的熊貓護理員「宋爺爺」會在網上留言板與粉絲互動,以輕鬆調皮的文字解答他們對熊貓的疑問,例如公開「輝寶」目前的腿長為40厘米,隨後打趣說「輝寶」知道的話會告他們,要求粉絲保密。譚深表示,樂園善用社交媒體與粉絲交流,自己得以知道園內熊貓們的有趣細節,亦已養成每周等待頻道更新的習慣。

飯圈文化促進民間傳播

問及為何園外宣傳不多,韓國本地乃至海外市場的迴響卻這麼大,譚深覺得該現象歸功於韓國熊貓粉絲所建構的「飯圈」(指粉絲社群)文化。她闡述,圈內有許多「站姐」(指專門用高清相機拍攝偶像的粉絲)每天自費到愛寶樂園為熊貓拍攝影片和照片,有些甚至特意搭乘飛機前往中國汶川拍攝已從韓國歸還的「福寶」,在不同社媒平台為其他粉絲提供新鮮出爐的「寶家族」生活片段。她認為飯圈文化推動了民間自發的宣傳,使熊貓資訊在網絡上廣傳,吸納普通人成為熊貓粉絲,比如有些粉絲會自行製作圖畫,教導不了解的人分辨「寶家族」的成員。

對比香港,譚深直言海洋公園單靠官方影片做宣傳並不足夠,園方沒有充分向市民介紹六隻熊貓的特點,導致市民對牠們缺乏認識。她覺得香港「學一些,不學一些,變成兩頭不到岸」,未能仿效韓國般花時間令大眾與熊貓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進而促進民間自發傳播。

她認為,香港目前企圖短期內以量取勝的宣傳手法,難以讓港人和遊客真正愛上香港的熊貓。她略舉一隅,指她沒去看去年12月開始的2500隻熊貓雕塑巡迴展覽,是因她只願去看自己有深入了解的熊貓的雕塑,即使數量再多也難以吸引她。她認為雖然她未來也會想儘早去看在港新出生的熊貓寶寶,但新鮮感過後,若港府持續抓不到宣傳熊貓的關鍵,或令市民對熊貓經濟反感,「因為你觸動不了我們市民的心,為什麼你要浪費這麼多錢在熊貓上呢?」她續說,

「現在就好像為推行而推行,想吸引一群人買熊貓公仔、吃熊貓造型蛋糕,很大程度是因為金錢去推行這件事。」

熊貓粉絲譚深從韓國愛寶樂園購買的熊貓公仔,脖子上掛有對應的名片。(受訪者供圖)

成都作為熊貓「原產地」   周邊產品隨處可見

三十多歲的熊貓粉絲Vicky在去年聖誕假期,與同事一起到四川成都旅遊。她憶述,一下飛機就看到機場內各式各樣的熊貓橫幅,還有大型電子熒光幕重複播放不同熊貓的影像。她指在城市裏熊貓元素無處不在,酒店樓下售賣的曲奇、餐廳裏的點心、乃至買回香港的文創產品及手信,皆是熊貓造型或印有熊貓的「嘜頭」,市區亦有車身印上熊貓圖案的熊貓專線巴士將遊客載到熊貓景區。Vicky自己則購買了熊貓印章、磁貼、杯墊,以及將「熊貓頭」套用至西方名畫的二次創作明信片。她笑言,去到成都的遊客即使沒有事先搜集資料,一踏足便可感受到這是一座「熊貓之城」: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熊貓)周邊款式都能買到,隨便逛一條街都能看到,沒有辦法忽視。」

熊貓粉絲Vicky在成都都江堰仰天窩廣場的熊貓裝置前留影。(受訪者供圖)

Vicky認為成都市內的熊貓元素對遊客而言有吸引力,不過香港未必適合照方抓藥。她表示,成都是大熊貓的家鄉,也是該地的一大旅遊賣點,帶來的經濟收益有目共睹,因此當地人自然對鋪天蓋地的宣傳不抗拒。但香港熊貓數量較成都的過百隻遜色許多,遊客未必會專門因為熊貓而來港旅遊,而公眾難免抗拒需要花費大量公帑,但暫未見到收益的熊貓宣傳。

熊貓粉絲Vicky指在成都熊貓谷可以近距離觀察熊貓,而香港海洋公園則只能隔著玻璃觀賞。(受訪者供圖)

莊太量:應打造可持續及國際化的「熊貓IP」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稱,熊貓可以是帶動旅遊業的模式之一,但若要從熊貓經濟獲利,香港必須發展與之相關的周邊產業,諸如零售業、酒店業、文創產業等,同時改善旅遊配套設施,以提升整體吸引力。他強調,大熊貓生命週期有限,香港應考慮建立和生物熊貓分開的可持續的「熊貓IP」(虛擬熊貓形象的知識產權),例如打造卡通熊貓家庭,並為每個角色賦予不同的性格與角色,以迎合多元化的觀眾需求。

莊太量指,香港的熊貓經濟不能只依靠海洋公園的生物熊貓,因為僅靠熊貓吸引遊客來港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相較香港整體經濟而言十分有限:

「等於開餐廳,不要限制在某幾個地方,最好就量產罐頭,將它們賣給全世界。」

他補充,香港熊貓經濟的目標不應是內地旅客,因為內地本身已有豐富的熊貓資源,應將視野轉移至海外,向全世界推廣。他建議製作面對海外受眾的熊貓卡通短片,如使用虛擬熊貓角色報告股市行情,讓熊貓在展現香港特色的同時,亦能迎合不同背景的旅客。

莊太量指熊貓經濟在香港整體經濟中佔比較小,但支持其作為帶動旅遊業的一種模式。(彭珞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