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謝天渝
當我得知要做有關新光戲院的報導時甚是擔憂。主因是對粵劇的不了解,粵劇於我只有回憶。即使新光戲院在我家附近,我實質卻未曾踏進一步。看過《胭脂扣》,聽過一曲《客途秋恨》,知道南音,但我上一次聽大戲(粵劇)已是在小學時公公帶我到戲棚。兒時很難聽得明白台詞在說什麼、為什麼台上的人要彳亍而行、為何觀眾會大笑,加上周遭環境嘈吵,記憶更是模糊。為免只能與受訪者紙上談兵,對新光戲院只有一知半解,我決定要前往看一場大戲。
我起初擔心演出日子少,可能趕不及在截稿前去看。沒料到原來新光戲院幾乎每個禮拜、每個晚上都有演出上演,而且地點方便,距離地鐵、電車、巴士只有數十步之遙。入場當日幾乎全場滿座,觀眾年齡目測最年輕的也有四五十歲。我們幾個二十歲出頭的學生顯得突兀。但在演出開始後,我卻發現原來粵劇並不如我所想沉悶,反而甚是有趣,更被一曲講述華安與石榴姐的故事逗笑。在看演出時,我已心想:若閑時前來看戲,也是個消遣的好選擇。
在演出結束後與同場觀眾交談,其中一位受訪者令我印象深刻。她開首便指因為其他劇院位置不及新光戲院便利,行動不便的長者難以前往,替他們感到徬徨。的確,新光作為港島區最後一個大型粵劇戲院,結業後定必對這群居於附近、到新光看大戲像是到樓下茶餐廳吃飯的觀眾,造成甚大的影響。
這次的新光戲院應是真正的曲終。回想香港,各行各業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他們曾經繁榮,但隨時代變遷,走向終結是難以避免的事。若你有空,不妨結伴到戲院聽一場戲,也許你也會發現箇中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