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通子女 佔大學學額惹爭議

香港政府最近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來吸引人才,但一些內地家長通過這個計劃為子女申請簽證,讓他們以本地學生身份就讀香港大學,學費比非本地生低得多。這些考生可以在內地補習後參加香港的文憑試(DSE),而不需要在港讀中學。 本地家長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這些考生是「考試移民」,影響了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他們因此成立了「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要求政府重新檢視本地學生的定義。
政府推出高才通計劃來吸引人才,但一些內地家長利用計劃為子女申請簽證,讓他們以本地學生身份讀香港大學,享受資助學費。有本地家長成立了「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要求政府重新檢視本地學生的定義。(大學線製圖)

近年港府積極搶人才,如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稱高才通),吸納人才來港發展然而,有內地家長即使無意來港發展,亦通過申請高才通,為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繼而以本地學生身分報讀香港的大學,每年只需繳付四萬餘學費,是非本地生學費的三分一。這些考生無需來港讀中學,只需以一兩年時間在內地補習機構衝刺香港文憑試DSE)課程,以自修生身分報考文憑試,再參加聯招報大學。不少內地升學中介早著先機,在社交媒體大力宣傳高才通計劃

有本港家長批評這些考生純屬「考試移民」,直接與香港中學生競爭大學資助學額,影響本地生的升學機會。為此,他們成立了「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要求政府重新檢視本地學生定義。

記者 | 劉子芊 葉卓穎 編輯 | 羅穎茹

只要在內地社交媒體或搜尋引擎上搜尋「高才通」、「考試移民」、「香港高考」等字眼,宣傳香港身分的留學中介或自稱過來人家長比比皆是。他們指出高才家長毋須在港工作和繳稅,子女亦能享受香港本地學生的福利,毫不避諱地形容有關操作為「彎道超車」、「薅羊毛」(意指在網絡消費中極力尋找優惠的方法),引起許多內地家長的關注和查詢。

中介在內地多個社交媒體推介以「考試移民」入讀香港的大學 大學線 高才通子女  佔大學學額惹爭議
中介在內地多個社交媒體推介以「考試移民」入讀香港的大學(由「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提供)

目前,內地學生入讀香港八間資助大學,有兩個途徑。大部分人通過內地高考成績報讀,另也有人以國際考試如GCE A-level、SAT或IB等成績,以非本地生身分來港升學。無論哪一類,均需要付每年十多萬港元大學學費。以中大為例,明年非本地生學費增至178,000港元(每年,下同)。非本地生的學額相對彈性,特首李家超於2023年施政報告,便宣布在2024/25學年起,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將提升一倍至40%。

本地生的學費多年來維持在42,100港元,明年增至44500元。因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這類學額相對固定。如果內地學生獲得受養人簽證,他們將立即享有「本地學生」的身分,以此身分參加「大學聯招」或「非聯招(本地)」的途徑入讀本地大學,與本地學生直接爭奪有限的教育資源。

根據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網頁,教育局界定持有九類證件的人士為「本地學生」,當中第五類(LS5)為首次持有「受養人簽證」或「進入許可證」的未年滿18歲學生。因此高才通申請人的子女在當中亦被視為「本地學生」。

除了學費的優勢,本港多間大學在亞洲排名中位於前列,優越的國際地位亦為許多內地家長覬覦。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QS)最新公布的2025年亞洲大學排名,本港有五間大學入首20位,當中香港大學蟬聯亞洲第二,香港中文大學排行第六,香港城市大學亦排行第十。

內地升學機構 提供文憑試速成課程

本報記者佯裝有意申請高才通的內地家長,通過微信聯繫內地某所升學培訓機構(下稱中介Y),向升學顧問查詢在不來港讀書的情況下,在國內備考香港文憑試的詳情。

中介Y提供家庭式規劃服務,從協助家長申請高才通,到為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和規劃升學都一手包辦;並在深圳設有校舍,為內地高中生提供線上和線下的香港文憑試課程。

有關課程的形式和收費,升學顧問指學生要先付300元人民幣應考一個水平測試,隨後會為學生的能力和適應度提供規劃及建議。如報讀寄宿型封閉管理課程,高一、二課程主要教授文憑試的內容,收費為每年168,000元人民幣;而高三課程則進入複習階段,讓學生重溫考試範圍、不停操練試卷,收費則為每年188,000元人民幣,即三年合共超過52萬元人民幣,價錢並不包括住宿費。

升學顧問指現時院校內有不少高才通受養人修讀文憑試課程。在他分享的案例中,一名來自北京的文科學生,預計高考分數有530至540分,只達到申請國內一般大學的最低要求。後來他通過「高才通」獲受養人身分,從高考轉戰香港文憑試,並在深圳以兩年修畢文憑試課程,再以本地生身分報考香港的大學,最後成功入讀高考收分約為633分的香港中文大學。

除了從高考轉跑道到香港文憑試,也有內地學生選擇雙修高考及香港文憑試,以作雙重保障。另一名內地學生以高才通計劃成為受養人後,在中介Y修讀線上文憑試課程,同時準備高考,結果由於雙修的負荷過重,最終他高考失利,但成功以香港文憑試成績入讀香港浸會大學。

網上有不少補習社提供這類課程,包括中國語文、數學、英國語文等等文憑試科目。大學線 高才通子女 佔大學學額惹爭議
網上有不少補習社提供這類課程,包括中國語文、數學、英國語文等等文憑試科目。

中介Y三年精簡版網上課程的收費,如修讀所有課程(中文、英文、數學、化學、中國文學和經濟)的基礎班、沖刺班和提高班,合共需付85200人民幣。高才通子女  佔大學學額惹爭議
中介Y三年精簡版網上課程的收費,如修讀所有課程(中文、英文、數學、化學、中國文學和經濟)的基礎班、沖刺班和提高班,合共需付85200人民幣。

本地家長成立關注組 促檢視本地生定義

10月中,有本港家長成立「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發起聯署致函立法會申訴部,要求政府重新檢視「本地學生」的定義。根據關注組提供資料,2023年在內地開設文憑試課程的學校高達75間。關注組認為這些學生可以自由選科,並且在全日制補習社只為分數而日夜操卷;相反,本港中學生大多依靠中三成績決定選科,而且要進行各種校本評核和課外活動,卻要與上述學生直接競爭本港大學學額,形容以上情況對本港中學生不公平。

關注組建議政府借鑑英國大學對本地生資格的定義,須有永居身分及3年定居英國、在該地高中就讀3年等等,因地制宜設立適用於香港的條件。如:申請人的父母其中一方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或申請時至少在香港本地中學就讀滿3年,防止僅在考試前作短期準備的非本地考生利用制度漏洞轉換身分,導致公帑資源被濫用,對在港繳稅和居住的本地居民造成不公。

政策原意被扭曲 人才計劃的利與弊

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指,雖然經高才通獲得受養人身分的內地學生能夠以本地生身分參與大學聯招,但他認為此等「本地學生」的人數並不多,以目前約四萬名學生參與聯招來看,他臆測這些本地學生的佔比應不超過1%,即不會多於400人。再者,香港本地學生數目按年遞減,此消彼長的情況下,他估計香港中學生入讀大學的機會應不會受太大影響。

王家徹認為若要解決考試移民問題,政府和教育局應從新審視「本地學生」的定義,並審視高才計劃的成效,讓政策達到「貴精不貴多」之效,令真正有心留港長遠發展之人的子女來港升學、發展和貢獻,才能為香港創造長遠利益。

王家徹擔憂如個別高才通申請人只為子女謀劃升學出路,而非全情投入貢獻香港、尋求發展,那麼計劃之原意無疑會被扭曲。高才通子女  佔大學學額惹爭議
王家徹擔憂如個別高才通申請人只為子女謀劃升學出路,而
非全情投入貢獻香港、尋求發展,那麼計劃之原意無疑會被扭曲。(受訪者提供)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指,高才通等人才計劃持有人的子女能夠與本地生看齊,獲公帑資助入讀大學的原意是便利專才在港發展,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支援。但如果被有心人利用,或導致吸引專才舉家來港發展的政策原意被扭曲,出現考試移民的爭議,他形容這是社會不樂見。

對此爭議,朱國強提議提供額外的專才學額,在15,000個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的本地生學額外,向合資格的專才受養人提供優於國際生的待遇。如此,既可保留吸引專才來港的誘因,亦可避免影響本地生的資源。他亦期望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可以審視「搶人才、留人才」政策衍生的潛在問題與矛盾,並及早評估和應對。

《大學線》以電郵向教育局查詢,教育局回覆,留意到近日有意見關注各項人才計劃持有人的子女來港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後,以本地學生身分入讀資助大學,故會考慮重新審視專上院校在錄取學生時,所採用的「本地學生」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