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香港記者協會發表震撼新聞界的調查,記協主席鄭嘉如開記者會指近月數十名記者遭到滋擾和恐嚇,牽連記者鄰居、業主、家人及其僱主。滋擾行為包括發信威嚇記者家人的僱主,在網上指控記者報道煽動等,部分威嚇內容有刀、血、槍擊目標和「奠」 字圖案。過了兩周,記協表示官員開腔後滋擾似乎停止。
撰文|梁熙淳
記協調查指今年6至8月期間,13間媒體受到滋擾。然而最終出現在新聞的卻只有記協和三間傳媒的名字,機構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們面對的是掌握記者電話、住址、入境時間、家人任職機構的人,這些資料相信並非普通人能輕易集合,當想到更大勢力干預的可能,更令人不敢發聲。
去年記協亦曾公布記者遭受滋擾,指有法庭記者被跟蹤監控,引述部分人懷疑對方是便衣警,記協於是向警方求證。警方當時批評記協捕風捉影,表示強烈不滿。今次記協發表調查則沒有表明懷疑對象,指看不到直接證據顯示與官方有關,但擔心政府有關個人資料的數據庫有洩漏。
這次記協沒有被批評,發表的調查內容也不算「踩界」,部分媒體卻輕描淡寫甚至沉默,惹來爭議——有主流媒體寥寥數句講述調查,連滋擾的手段也沒有清楚交代,更有報章選擇避而不談。以此篇幅對待記協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針對記者的滋擾,恐未能讓市民明白其嚴重性。
記協調查顯示,有仇視部份媒體和記者的內容被張貼在社交平台,指控記者文章煽動。《立場新聞》案最近裁決及判刑,有記者當日在記協記者會上問記協主席鄭嘉如,裁決後會否擔憂未來更多人利用煽動指控針對傳媒,鄭嘉如說就算官方一再強調犯法與否有清晰界線,但今次部分受滋擾記者的反應顯示出,他們並不能輕易判斷煽動與否,否則就不會感到恐懼 。今次事件是警號,不是一句「受影響記者『身有屎』」就能搪塞過去,我們需要正視有新聞工作者對於捉摸紅線出現了困難。
記者會後兩周,記協表示多名官員開腔後,滋擾似乎全然停止。然而傷害已經造成,也難保滋擾者只是避風頭。警方的跟進只是第一步,我們仍須繼續監察。
近年記協與官方關係緊張,多次被點名譴責。路難行,新任主席鄭嘉如不顧任職機構《華爾街日報》施壓參選主席,結果當選後即遭辭退,她及其他記協執委亦是今次被攻擊對象……但記協仍繼續為行業發聲,今次事件中,記協的調查令受影響記者知道自己不是孤例,以組織視覺才能看見事情全貌,促使官員回應。
猶記得特首李家超曾於競選期間出席答問會,稱新聞自由如身分證已在大家袋中,那就願香港記者不用為報道上的署名而害怕,袋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