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何以為家?

(設計圖片)

記者|錢伊藍

在決定做關於滯港難民這個故題後,我已經立刻聯絡多間相關非牟利機構,期望透過他們轉介受訪者。然而當時不幸遇上土耳其敘利亞地震,不少非牟利機構都分身不暇,未能轉介受訪者。當時,我們能做的就只能是每天等候消息。幸好在交稿前的一星期得到機構回覆以及鄭詩靈教授的幫助,順利找到免遣返聲請者進行訪問。

在採訪前,我對於免遣返聲請者的處境只是一知半解,甚至連他們要經過什麽法律程序都不知道……上網查看文件時更是一頭霧水,程序繁複到即使翻看多次亦難以理解。直到採訪時聽到免遣返聲請者的親身經歷,才覺得那些文件只是小巫見大巫——他們反複經歷每種法律程序,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還有無盡的等待。

採訪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聲請者在我們問及她在原生國家的遭遇時,立刻要求我們停止錄音並在確認大致採訪内容後才允許我們繼續發問。即使已經來港尋求庇護多年仍未能放下警戒心,然而入境處卻以其事件風險較低爲由拒絕其聲請。但若不是面臨極大危險,誰又願意為尋得一處安身之地,而離鄉別井多年呢?

對於許多免遣返聲請者而言,他們在港等候法律程序多年,許多人已經成家立室,早以將香港當作自己的家。然而,這個家卻仿佛容不下他們。在現行的政策下,他們的處境被動還要活在隨時被遣返的恐懼下。就連非牟利機構亦未能幫他們爭取改變什麽,只能陪伴他們,繼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