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在跌撞中學習

記者|林詩雅

小學教師被除牌,教育界迎來寒冬,《教育條例》無法保障教師專業自主,大家憂心忡忡,而在10月的第二個星期,我臨時轉題,改做關於香港《教育條例》前世今生的報道,心情非常忐忑。距離截稿日只剩下兩個多星期,而追溯《教育條例》多年來的變化絕非易事,我和編輯除了要整理大量資料外,還要四出尋訪,確保有足夠的「case」才可以集成一篇教育的專題報道。

做記者,最重要就是手上有個案「case」。受訪者必須可靠,加上他的親身經歷有足夠新聞價值,才稱得上好「case」。而只有一名受訪者願意接受訪問也遠遠不夠,要有多幾個受訪者,確保報道內容充實,亦包涵不同角度的意見和論點在內。

當時,我們本想以六七暴動時期,教育局引用條例整治教育界的角度切人,探討《教育條例》的權力之大,呼應現在的情況。然而,這時期實在太久遠,當年相關的前線老師已退休多年,加上話題敏感,也不願意再接受媒體訪問。找了一個多星期後,仍沒有當時的老師願意受訪,只有兩名相關的學生接受訪問,雖深感沮喪,但也只好承認這實在遠遠不夠。

我們唯有再轉角度,轉作探討政府多年來不肯放權,以《教育條例》牢牢抓緊註冊大權,業界無法成立法定的教師專業組織。這時,在老師的協助和我們的努力下,一個星期內,我們訪問了幾個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完成了這篇專題。

《教育條例》事關重大,得以完成報道,我實在大大鬆一口氣。對於我剛開始的記者生涯而言,這個報道也是大大的教訓,讓我成長了許多。

完整報道:教師屢被除牌 專業自主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