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當小記者遇上政壇明星

記者| 楊文敏

在構思稿題時,我毫不猶疑選擇了立法會選舉,因為這關係到香港的未來,是「攬炒」還是廿三條的通過,都視乎今次民主派能否過半。報道需要訪問政界人士,包括協調的策劃人、政壇老將,還是政壇新秀。那些常常出現在媒體的大人物,竟然會出現在我的電話通訊錄中,感覺有點不可思議,亦令我有點緊張。

此外,我不曾在立法會選舉投票,要了解整個協調機制實在不容易。還記得初為記者時,被受訪者批評:「你到底有沒有深入研究這個議題?」成為我的心理陰影。因此,這次為了在訪問中明白內容和問出重要資訊,我每天打開電腦就會搜尋「立法會選舉」,讓自己更了解現時的協調模式、進度等。

六位政界人士的訪問可總結出兩句最常出現的說話:「我對協調審慎樂觀」、「這需要繼續討論」。他們回答時小心翼翼,十分保守和客氣。現在回想這兩句,發現原來是很好的Bite。以往的協調連討論的空間都十分狹窄,上屆的「雷動計劃」亦失敗告終。所有經驗都告訴我們協調難以成事,但現時一句「繼續討論」反映有共識的機會,「審慎樂觀」又見雙方都抱正面的態度,所有名單都出席協調會議已經是一個奇蹟,令我也「樂見其成」。

終於滿心歡喜寫好稿件,但數日後看到新聞:港澳辦和中聯辦批評郭榮鏗拖延內會進度,涉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在協調見曙光之際,整體政治環境其實並不明朗。區諾軒談及建制派時指:「這班人我覺得十分過分及沒有人性,但我不能夠否定他們得逞的可能。」後來報道準備刊登,區諾軒亦被控大聲公襲警罪成,使我的心情頓時變得沉重,不敢想像香港的未來。自由的空氣變得稀薄,手上的一票變得珍貴,協調要成功不只是靠著民主派內部的討論,更重要是選民如何運用手上的票。

完整報道:區選神話 能延續至立法會選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