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可測脈博心跳 未有文獻支持頻率說
健康中心聲稱全面健康風險評估的儀器利用「無侵入性、無副作用及無創傷性」的紅外線感應器接收大腦電波訊息,並傳送至電腦資料庫作分析。由於大腦控制身體各部分的重要器官,所以接收大腦訊息來評估身體狀況最為準確。根據生物共振(Bio-resonance)原理,每個健康的器官、細胞、寄生蟲、細菌及重金屬等都有特定的「健康頻率」,而評估時使用的紅外線感應器正是接收身體各部位的頻率。如果紅外線耳機接收到的頻率有所偏差,便表示該部位有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何浩培對此存疑。他指從物理角度看,寄生蟲不能產生頻率,而一般實驗室會以化學方法檢測重金屬,醫學上則會觀察病人的病徵,但無「重金屬頻率」這概念。科學界雖然有研究生物共振,但一直缺乏客觀資料支持生物共振科技,而中心的宣傳單張亦無列出支持其技術的研究及文獻。
他又指紅外線一般應用於人體作檢查脈搏及量度體溫,如運用紅外線散射來量度血管的膨脹收縮,測量脈搏和血液含氧量。何浩培解釋,紅外線的電磁波屬高頻電波,而腦電波則是低頻電波。腦電波訊息需要將電極貼在頭皮上測量,中心評估所用的紅外線感應器耳機,並不能接收低頻的腦電波,因此他質疑該紅外線感應器的效用。中心的宣傳單張聲稱紅外線感應器比磁力共振造影(MRI)及電腦斷層掃描(CT)更準確,圖像分析亦更清楚易明,何浩培就直言是不可能的:「MRI 贏過諾貝爾獎、CT亦贏過諾貝爾獎,如果評估的技術真是如此高端有效,應該早已被廣為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朱昭穎亦稱,她從未聽聞配戴紅外線耳機就能偵測身體健康風險的技術,並指現時醫學界檢測一般是運用磁力共振或是電腦斷層掃描,將病人身體部分定位在圓環形機器的中央,掃描懷疑病變的部分,以取得該器官內部結構的影像作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