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意圍城

撰文|廖廸莎 攝影|廖廸莎

不少記者或新聞系學生都會下載各個傳媒的手機應用程式,以便獲得最新資訊,亦不會遺漏重要新聞。手機每隔幾分鐘便會響一下,打開手機通知一看,整個屏幕已被密密麻麻的新聞標題填滿。

近年,香港的時間變得異常飛快,只需短短數日,新聞已可變舊聞。今天還在討論巴士司機工時過長,明天已在就財政預算案議論紛紛。2018年不到一半,新聞排山倒海地湧來,別說是我們,一般市民也會感到窒息。每天早晨拖著疲倦的身軀走出被窩,工作逾10小時,抬頭看新聞節目只見一則則叫人沮喪的悲劇,不如低頭繼續看那韓劇、玩那遊戲,起碼那裡的世界是美好的,是可以改變的。

2018的新年並不快樂,還來不及說句「恭喜發財」,一輛急彎翻側的巴士不只送走19個生命,也將城市內的喜慶一掃而空。自去年長沙灣道發生城巴嚴重車禍,社會就開始討論司機工時過長的問題,疲倦本是人體的自然反應,但香港並不容許疲勞存在,社會的齒輪必須轉動下去。於是許多香港人都挺過來了,硬是不讓身體的疲累顯露出來,卻始終壓不住心的倦意。內心疲憊,使人漸漸失去耐性,也更容易被情緒操控。試問要有多疲累,才可不顧自身安危,攬著滿車乘客的生命冒險?有多疲累才可親手勒死照顧了六年的孫子?有多疲累才會閃過全家自殺的念頭,不惜扼殺子女的未來?

有人說香港是「憤怒之城」,節慶日子上街示威,事無大小投訴到底,更是全球最不愛笑的城市,瀰漫人群間的只有煩躁和厭惡。只是現在似乎倦意已蓋過怒氣,遊行、集會已未能達到以往人數高峰,補選氣氛亦不如以往旺盛,最終連投票率也頹態盡現。

非建制派首次在單議席單票制的選舉中敗陣,社會眾說紛紜,有人指責姚松炎過份依賴社交媒體宣傳,有人指責民協未有協助動員選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民主派和本土派選票的流失率比建制派更甚。回想2014年,新登記年輕選民數目曾經急增六成,雨傘運動是第一個年輕人參與和主導的大型民主運動,莘莘學子懷著理想和希望向公眾和政府表達訴求,曾經以為社會即將改變;時至今日,部分年輕人卻視雨傘運動為失敗,衝撃、集會、參選都試了,總是無法成功。也許大家並非不憤怒,只是累得無力了。

說著說著,90後已不再是少年,00後也快長大了,然而社會這塊頑石似乎怎樣也改變不了,未來60年還是要背著它走下去,漸漸壓垮我們的理想,壓碎我們的傲氣,直到我們成為石頭的一部分。

看著屢戰屢敗的經歷,還有朦朧一片的未來,直讓人心倦難止。最可怕的是倦意會一步步蠶食我們的心靈,令人不欲再試,不想再去改變,屈服於一句:「係咁㗎啦,哩個世界。」或許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失敗,而是疲累。到底被倦意籠罩的城市何時才能撥去陰霾,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