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仲禮
龍華富士康佔地3.6平方公里,曾被《衛報》形容為「蘋果紫禁城」。裡面的員工待遇欠佳,早已是街知巷聞。最為人熟悉的,就是七年前的工人連環自殺事件。今年,iPhone X以接近萬元的高價發售,我們決意赴內地訪問員工,了解趕工情況。出發的那一天,剛好是中共十九大開幕的前夕。日子敏感,中間人的電話網絡更一度中斷,不禁令我擔心好一會兒。
為了保障工人的私隱和安全,我們約在園區附近的餐廳包廂做訪問。有位年輕女工人為了維護自身權益,長時間與資方據理力爭,投訴工會與資方合謀時,語氣倔強。問起她以往趕工的情況,談得興起,便拿起記者錄音用的iPhone,「就是造這個後殼」。我跟編輯立時對望一眼,神情還有點尷尬。因為諷刺的是,我們記者和編輯四人手上都是拿著iPhone,型號有新有舊。
我不反對任何人使用iPhone,但我質問,難道iPhone只能於高度剝削的情況下生產嗎?我們都相信,只有依賴大企業的科技方可推動社會發展,又天真地以為企業利潤能夠理所當然地流到基層工人身上。然而事實證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下,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只能瘋狂壓低成本,工人單憑過低的工資,根本難以支撐生活。先進的科技產品背後,又是多少人日夜加班的苦痛經歷?
身在香港的我們早已習慣用iPhone,單說叫人杯葛或是不切實際。除了聲援深圳河對岸的工人運動外,港大社會學系教授潘毅還提過,歐洲有批具社會意識的設計師和科技人員,推出讓合作社生產的公平貿易智能手機,消費者不一定要支持剝削工人的大企業。這又會否是未來生產科技產品的新出路?